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探究杨巧稚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1月第3期   作者:杨巧稚
[导读] 地震灾害作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摘要:地震灾害作为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毁灭性、难预测的特点,我国早期一些建筑普遍存在着抗震能力弱、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对现有建筑进行科学的抗震能力鉴定,采用合理的加固设计手段,逐步提升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鉴于此文章针对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进行分析,以便能够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的安稳性,延长使用年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加固设计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发展,推动了建筑行业持续发展进程。此时现有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顺利演变成建筑工程施工期间较为重要的结构设计内容,加强现有建筑抗震结构的优化设计,是工程施工设计中的重难点问题。现阶段,我国针对建筑结构抗震性鉴定的方法滞后性显著,为确保鉴定数据的完整性,鉴定人员要进行有关补充测量工作,进而为建筑工程结构加固方法的应用提供更有全面的数据支撑。
        2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若干问题分析的重要性
落实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的鉴定工作,评估各种加固措施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是整体提升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进而优化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维护建筑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实现“小震不损坏,中震可修复,大震不倾倒”的目标,从根本上维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性,将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进步提供必要支撑。除此之外,对建筑体结构实施有效的加固技术,还能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进而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我国建筑行业长久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现有建筑进行鉴定概述分析
        3.1对现有建筑进行鉴定情况分析
需要对现有建筑进行结构可靠性鉴定或抗震能力鉴定时;对现有建筑物需进行大修时;对现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加层或扩建时;对现有建筑已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仍要继续使用时;灾后建筑;对现有建筑的工程质量有怀疑或争议时。
        3.2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鉴定步骤
搜集现有建筑的岩土勘探报告、施工图纸(竣工图纸)等工程相关原始资料;现场实地踏勘建筑物现状,复核其与施工图等原始资料吻合情况、施工质量和平时使用状况;对现有建筑地基基础、主体、主要结构构件等进行实测或取样化验;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先进行可靠性鉴定并形成鉴定报告;经可靠性鉴定确认需要加固时再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能力鉴定并形成鉴定报告。
        3.3抗震能力的鉴定方法
对于当前国家有严格的建筑结构看着鉴定的要求和标准,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和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抗震鉴定方法,具体涉及以下方面:
抗震鉴定方法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作为设计依据,这是当前现有建筑结构设计必须遵守的设计表现,是鉴定建筑是否符合国家抗震标准的核心手段。因此,建筑设计以及施工都应该在坚持该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开展。
        3.4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内容
3.4.1建筑物实际的基本信息勘测
对基本的建筑结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和实地的勘察,对结构的基本布置和抗震设计要进行了解和记录;在基础信息基础上,对建筑结构的支撑设计进行切实勘测和记录,对支撑设计图进行初步掌握;对建筑结构的支撑构造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和结构分析可以初步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等级进行初步确定,然后再通过更具体的参数处理确定最终的抗震鉴定结果。


3.4.2抗震性能的实际情况
在抗震鉴定过程中,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的基本要求对照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实际勘察,根据参数勘测和设计综合判定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及检测建筑结构是否符合相应的鉴定标准,是否能够抵抗相应级别的地震及实际的抗震性能测试等等。
3.4.3建筑结构的基础地基勘测
地基勘测和检查是抗震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基的勘测包括地基的稳定性勘测和抗压性勘测,这是决定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的建筑物结构地基要求不同,要根据低层、中层及高层建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相应的地基要求表现。地基的抗震性能勘测和结果分析对于最终的抗震鉴定分析具有直接影响。
3.4.4建筑结构的维护检查
围护结构是建筑结构的重要保护层,围护结构在关键时期能够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围护结构设计也是抗震设计的核心部分。因此抗震鉴定也要将围护结构的勘测纳入其中。围护结构的勘测和检查主要包括基本构件的大小、设计尺寸、使用材料以及基本性能等等。
        4建筑工程加固方法分析
        4.1混凝土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法
相关工作人员应重视钢板与混凝土的表面处理效果,也需要规范使用胶粘剂。当下,我国建筑结构胶黏剂市场胶粘剂质量有好有次,因此在选用时应加强质量把关。胶粘剂在配胶,粘贴等过程中有广泛性应用,为确保其价值的最大化,相关人员一定要依照进入要求的材料比例进行配置。其次,在固化剂应用过程中,要指派专业人员对其用量做出准确控制,一定要保证材料搅拌匀称性,在粘贴施工工艺中,需保障胶粘剂的饱满性、密实度。在钢板固化时段,一定要确保钢板结构所处方位的稳定性,不可出现移位现象。
        4.2预应力加固法
预应力加固法等同于采用外加型钢撑杆以及预应力钢拉杆对建筑结构整体构件实施加固措施,受力对象以撑杆或拉杆为主,作用原理是调整原有建筑结构内力分布状况并降低原结构内力指标,进而有效改善建筑内常规加固结构中形成特殊应力,应变落后的情况。预应力加固法的施工重点以加固,卸荷,调整结构内力为主。当预应力钢筋被安置在混凝土外侧而给混凝土施加的预应力被定义为体外预应力,属于把预应力钢筋安置在建筑结构体外的一类形式,或是在混凝土内部布置适量的应力钢筋,但是无须进行孔道灌浆作业。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用力钢筋和混凝土的无黏结性是该种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的主要区别。
        4.3外包钢加固法
各种加固方法是将型钢外包在结构四角周边的加固技术,在不拓展构件横截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混凝土柱的承载能力。外包钢加固法有湿式作业法与干式作业法之分,前者是应用乳胶水泥粘贴外包型钢或环氧树脂化学灌注等方法,该种加固方法能够将型钢架和钢结构紧密整合为一,整体运作,协同受力。干式作业法应用流程较为简单,直接把型钢外包在被加固构件周边。
        4.4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
调整建筑结构传力的常用方法是把支架点安置在梁的中间位置,借此方式实现将托梁或多跨筒支梁转型的目标。减少工程构件测算的弯矩,增强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最终实现加强初有结构抗震能力的目标。在该种加固方法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在增设试点过程中,并结合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环境,结构特征及用途等指标,合理选用湿式连接与套箍干式等连接多样化的连接方法,以进一步优化结构抗震加固效果,延长建筑使用年限。
        5结论
总之,地震灾害给很多地区的人们带来过重大的身体伤害和财产伤害,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国家越来越重视建筑结构中抗震加固设计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鉴定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建筑结构加固设计工作,从而有效地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付建,苟墨沁,王艳,等.多层单跨框架结构加固设计应用研究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36.
[2]邱航.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J].河南建材,2018.
[3]范任重.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J].山西建筑,2018,44.
[4]刘仕锋.现有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设计初探[J].建材与装饰,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