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郁成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1月第3期   作者:郁成1李昌盛2
[导读] 在今天的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建筑出现
        摘要:在今天的中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建筑出现。然而,现代建筑师倾向于赶上最新的设计趋势,模仿最流行的设计模式,但忽视设计本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使设计师本身成为趋势的追随者而不是趋势。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面对难题时对于建筑设计思路加以创新研究。因此,在快速发展的世界建筑中,设计师需要充分发挥创新与发展思维的方式,对设计的建筑具有创新性、建设性和独特的个性。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思维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逻辑思维
一、建筑设计的现状和困境
        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并且包含甚广的工作,不仅要对建筑物本身进行设计,还有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设计,不管是复杂还是简单的建筑物都离不开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并且设计师的设计会直接赋予这座建筑物特有的艺术风格。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既不能一味重视实用性,而忽略了建筑物的美观,也不能过于追求艺术性,使得建筑物存在质量问题,应该在保证建筑物质量和实用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追求艺术性,以达到建筑物经济、实用、美观各方面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建筑设计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建筑师的设计创新思维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1我国现有的大多数设计师,虽然有了借鉴欧美先进国家设计理念的意识,但是并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也没有将这些先进设计理念与实际相结合,一般只是单纯的模仿甚至是照搬,这样的借鉴是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的,更没有办法促进自身设计创新思维的开发。
        1.2建筑设计师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一方面是部分建筑设计师过于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失去了这种大量获取经验和信息的途径,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建筑物不符合现实的需求;另一方面,不管在高校还是社会中,都对于设计师的创新思维培养力度不够,设计技术也停留在表层,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和教学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传统建筑与当代建筑在设计上的差异性研究
        2.1设计特点上的差异与传统方式相比现代建筑设计更加注重技术与观念的融合,现代建筑设计更加强调对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的融合,这使得现代建筑设计的特点上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2.2设计程度上的差异
        传统建筑设计一般局限于现实和短期,因此传统建筑设计具有显著的随意性和短视效应,这会导致建筑物既没有体现设计思想,也没有文化内涵。现代建筑设计立足于长期和未来,具有显著的战略性,这样就形成在现代建筑设计程度上表现出严谨性和规范性。
        2.3设计手段上的差异
        传统建筑设计的手段是纸笔作图,这样的设计工作不但效率低而且难于把握建筑设计的核心与关键。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段是计算机和网络,通过各种自动加工数字软件和模拟三维设计技术使得设计的质量、效率、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4设计思想上的差异
        传统建筑设计集中在经验总结、规范遵守之上,这就给建筑设计一个固定的模式和空间,设计者可以自主创新的范围受到限制。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倡导创新、变革和突破,这使得现代建筑设计更加具有创造性,形成了对现代社会和现代建筑行业的良好适应。
三、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运用
        3.1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
        (1)联系性与构成性
        联系性即是在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中,不但考虑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联系还要考虑四周环境与建筑物的联系,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最佳效果。构成性即是在各种关系作用下,然后把各种因素综合对各个部分的关系对其整合,从而使各个有效部分整合在一起。
        (2)综合性与整体性
        综合性设计即是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一定要注意建筑历史发展、要素以及功能等,从而对其建筑因素整合进而获取最好的设计效果。整体性即是对其进行分析与功能,从而使建筑部分关系更加密切。


        3.2建筑设计形态的创新
        (1)构成变异
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运用中,可以利用各种形态的材料对其表面进行镶嵌,从而使建筑物表面展现出破碎的形态,也可以利用对不同材料的叠加的方式,使其建筑物表面更具有层次感。还可以利用光线折射原理形成色彩鲜明对比,进而给人一种空间感。
        (2)表面变异
        建筑表面是人们最直接观察的建筑表现效果,为了使人们在感官方面形成一种冲击,建筑可以使用更加轻薄透明的建筑材料,或者质感比较强的变异材料以及轻质构件,从而给人们视觉带来更强的层次感与渗透感,进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空间效果。
四、建筑设计中可拓性建筑设计的应用
        4.1基于原型借鉴的发散
        所谓原型借鉴,就是从自然环境中寻找原始素材,把自然中的结构元素或图形样式等原型借鉴到建筑设计创新当中,经过发散思维的可拓变换,新的设计方案就有原型为依据。在可拓建筑设计中使用原型借鉴的发散法,要对相关的原型素材进行描述,合理利用可参考的创新资源,以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目标。发散发是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基本方法,其它的方法都是发散法的衍生方法,分析创新目标和创新条件后,新的创新理念才得以形成。在使用发散分析的可拓建筑设计创新实践中,要从相似性或因果性等有关联的信息中寻找发散方向。尽管创新环境对建筑设计创新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从建筑周边的环境着手同样能够产生别致的创新思想。
        4.2基于中介融通的传导法
        传导效应是在变换一个对象后引起另外一个对象也发生变换的现象,基于这种中间融通传导作用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就是传导法。当建筑设计创新中的矛盾无法直接解决的时候,通过传导变换就很有可能解决问题,传导分析无疑是提高建筑设计创新水平的有效方法。传导法在我国古代有著名的实例,宋朝大臣丁渭在重修烧毁的皇城时,面临着浩大工程中的许多问题:大量的建材和劳动力需求,以及建筑垃圾的处理。丁渭并没有按照一贯的思维去处理这些问题,而是在皇城大门前就地取土烧砖,不仅解决了建筑材料和劳动力的问题,还在开挖的地方引入河水,减轻了运输的负担。在工程完工后,建筑垃圾直接回填取土的地方,又使城内土地恢复了原貌。从这个例子就能形象地感受传导思维的实践方法。
        4.3基于属性变换的共轭法
        可拓学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不同的属性,这些相对的属性被称为共轭性,事物的共轭性就好比手掌的手心和手背,两者相互依存,体现出双方的属性,从而构成了事物的整体。在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中使用共轭法,要重视属性的变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目标。共轭法主要用在设计创新受限较大的建筑环境当中,环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不仅是建筑设计的陌生感,还包括新环境下的建筑特色。共轭法的思维模式就是让建筑与环境形成共轭性,建筑看似比较独立,但却与周围环境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基于属性变换的共轭法要以认清事物的共轭性为前提,通过变换初始创新元来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中心,可以给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建筑行业也是一样,我们要对建筑设计师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高度重视,通过有效的培养来推动其创新思维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长足发展。只有设计师拥有先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才可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让建筑设计工作更加高效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建筑领域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雨.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1):106.
        [2]杨波.解读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建材与装饰,2017(29):118-119.
        [3]徐耀宗.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2):100-101.
        [4]刘小明.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2):118-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