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总结提炼了语文“仁智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初读导学,整体感知;研读导疑 深度加工;品读导思,体悟文情;融读导用,拓展延伸。
第一板块:初读导学,整体感知。
此板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此板块的教学流程是:导学激趣,创设氛围——审读课题,初知题意——预习反馈,学习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导学激趣,创设氛围。导学激趣的方法很多,或介绍与课文有关有趣的的背景和知识,或根据标题和插图引导学生猜读课文内容,或生动形象地讲述与课文有关的情节,或运用音像媒体创设氛围,或提出富有思考性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审读课题,初知题意。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看一看课题,并出示如下思考题:认真思考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中心词是什么?你想知道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初步了解题意,知道了文章的类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3、预习反馈,学习字词。让学生小组互相检查预习生字生词情况,并纠错订正。
4、朗读课文,理清思路。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并用最简短的话概述课文内容。动笔做写出层次意思和主要内容。然后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大组讨论纠错、明确答案的合理性。通过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同时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得到了训练。
第二板块:研读导疑 ,深度加工。
会质疑提问不仅是学生会思考会学习的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在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有积极性了,思维活跃了,创新的火花产生了。此板块基本教学步骤是:浏览课文,个人质疑——小组讨论,提炼问题——大组交流,互动释疑。
1、遇疑问要先独立思考。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的“愤”、“悱”应该是学生真正的疑问,这种疑问是阻塞了学习思路,而自己经过努力又无法解决的学习中的“关口”。当我们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时,学生往往是一有疑问不做任何思考就立即提问,而老师也欣然接受学生的疑问,并且会煞有介事地组织答问。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问,要教会学生自己去思考:遇到疑问时,先做上记号,然后接着读课文,边读边思或再读再思。
2、提出疑问要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发现有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是让学生质疑问难了,但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
3、遇难题时要互助探索。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读了第2个故事就问:“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什么意思,此时,教师发给学生一份资料,说的是关于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中与敌人斗争遭迫害的事。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每个人写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小组交流,发言精彩的,由小组推荐在大组交流。在进行大组交流时,同学们都认真听,比较别人的见解与自己的见解有什么不同,自己的见解有没有独到之处,这样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第三板块:品读导思,体悟文情。
这是阅读的重头戏,本板块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用词造句之妙;深研文章思想内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评价能力。此板块需完成品味词句,体悟文情等教学任务,通常运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相互学习”——“大组交流,点拨指导”等方法。
1、品味词句。让学生品一品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段。通过品评,体会作者用词准确、造句精当、构段巧妙、谋篇有方的技巧。因此,在指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仔细想象文字表现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词、句、段,并说说这些词、句、段好在哪里。
2、体悟文情。即让学生紧扣文章中的字、词、句、段,深入领悟课文中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文章的内容是作者表达中心的依据,不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和说明的道理。
第四板块:融读导用,拓展延伸。
这是阅读的延展,是课内外的融合。阅读是一种技能,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获取。本板块的教学目标是:扩充阅读面,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此板块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寻找课内外融通的结合点,即(1)课外阅读的结合点;(2)揣摩表达的结合点;(3)与生活资源的结合点;(4)语文实践活动的结合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紧扣学生研读出的重点词、句、段引导他们进行表达方式和课外阅读内容的讨论和实践。如教学《夹竹桃》这篇课文时,我把“仿写想象”作为学生练笔的训练点。经过研读文本和老师的启发,学生写出的片段想象丰富,异彩纷呈。
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途径地选择那些思想创新,视角独特,充满时代气息,既富有新鲜知识,与所学课文相关,又能愉悦身心的材料。还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材料的来源要广泛,能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我们注重挖掘农村语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农村背景,展开鲜活的教学:联系农村自然景色,领会课文意境;联系农村学生生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农村生活实践,激起探究兴趣,或者进行相关的观察调查,写调查报告、建议书等,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文为江苏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农村小学“仁智课堂”建设研究》(课题编号XC-b/2018/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