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久以来,语文学科给人的印象就是考试和教材没有太大的联系。学生学不学习,复不复习课文都一样。这种现象降低了语文课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教、考脱节的问题,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语文考试内容和教材的联系,让语文考试内容回归教材。
关键词:语文考试 教考脱节 加强联系 回归教材
语文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学中查漏补缺的依据。它既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检验,又反过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教、考脱节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本文拟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考脱节问题进行探究,找到高中语文考试内容回归教材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教师走出语文课堂教学困境提供借鉴意义。
一、语文考试内容现状
在平时考试中,高中语文考试往往是综合性的考查,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根据高考考纲来确定的,试卷内容大多取自课外,与教材没有密切的联系。高中语文试卷的分值为150分,只有6分的名句名篇默写与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他内容都是来自于课外,与课文有着密切联系的内容只占4%,96%的内容是与课文无关的,教与考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靠4%的内容是不可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的,也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更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种情况是不利于语文学科的长久发展的。只有加强考试内容与教材的联系,才能真正让学生重视起语文学科的学习。
二、存在问题
1.教、考内容脱节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四个单元内容分别是中国新诗、古代记叙散文、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但是语文试卷中诗歌题考查的是古诗,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人物传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散文、小说,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新闻和传记,所有内容依然来自课外。课文所讲的,考试不考,课文没讲的,考试要考,教和考存在脱节现象。
2.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语文试卷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只有6分的名句名篇默写,其他的144分内容来自课外。这就很容易让人觉得语文课文学不学习都没关系。甚至,有的学生勤奋努力了一学期,期末考试下来,分数还没不学的学生高。努力之后不见成效,学生没有学习课文的获得感,也就容易产生懈怠情绪,没有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
3. 削弱语文学科地位,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
教、考内容的脱节让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就会变得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也就逐渐成为边缘学科,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很容易轻视语文学习。很显然这种情况是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发展的,也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展开。
4. 违背语文学科教育初衷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学科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文的内容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如果学生不重视课文,那么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
三、解决策略
要解决语文课堂教学教、考脱节的问题,就需要语文考试内容回归教材。这样既能强化和巩固课本知识,也能让学生重视起语文课文的学习。
1.用知识点联系试卷和课文内容
高考考纲考查的知识点几乎都是固定的。这就为我们将考纲知识点分解到每一课之中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每一课的知识点设计试卷内容,让教、考内容统一。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来构建语文学科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是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教师在设计试卷的时候,就可以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如必修一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知识点是记叙文的写作,那么教师在设计试卷时,就可以考查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课文的重要性,自觉的去学习、复习,从而达到巩固所学课文知识的目的。
2.用作者联系试卷和课文内容
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经典作品。但这些名家不仅仅只有课文选文,还有很多其他代表性的作品。由于教材篇幅有限,不可能把著名作家的所有代表作品选入课文,那么将作家其他代表作品选入试卷内容就是一个不错的补充。试卷考查名家其他作品,既能丰富课文内容,又拓展学生的视野;既加深学生对名家的理解,又不会让学生产生太大的陌生感。因此,用作者来联系试卷和课文内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用主题联系试卷和课文内容
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主题,有的是关于理想,有的是关于母爱,有的是关于故乡,有的是勇敢,有的是对生命的思考……试卷内容也可以尝试选用相同主题的文章,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某一主题的理解。选用同一主题文章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作家对同一个主题的不同思考,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群文阅读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不会让学生对试卷内容产生太多的陌生感,实现了教、考内容的联系。
4.用文体联系试卷和课文内容
用文体联系试卷和课文内容,就是课文内容是什么文体,考试就考哪些文体。如必修一课文选文的文体是新诗、散文、古代散文、新闻和报告文学、记叙文写作,那么在设计试卷内容的时候,就应该选取相应文体的文章来考查学生。这样既可以巩固学生的文体知识,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应文体的理解。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踏实,才能达到质变。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成绩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修面对的问题。如何让语文教学事情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需要教师探究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针对教、考脱节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构建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语文成绩,但还有很多方法没有研究出来,需要各位同仁一起努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共同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2.
[2] 赵天歌,王永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问题及建议 [J]. 《经济师》,2019年5期:197-198.
[3] 张丽.高中语文“读写体验”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观察》,2018年22期:27—29.
[4] 彭鲸.尝试采用课本剧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11期:51.
[5] 苑广阔.新版语文教材的核心意义是“回归”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J].?2014年Z4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