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微课拓展小学语文学习空间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7期   作者:蒋云芽
[导读] 微课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应用灵活,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强大技术支持下
        【内容摘要】 微课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应用灵活,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强大技术支持下,可以广泛应用于课堂和课前课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为实现教学方式有效转变提供借力,促进教学取得更高效益。笔者试着结合实践研究情况,从内容体系的构建、微课类型的开发、和应用路径的构筑三个方面,谈谈对微课设计和应用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  构建体系  开发课型  选取时机  构筑路径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设计制作,以微型视频为载体,支持线上、线下进行学习的课程资源。具有内容集中、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等特点,再加上便于反复观看和灵活使用等优势。目前学校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教学仪器全方位配置,家长微信群多功能开发使用,这些都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可以利用微课这一载体,来有效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紧扣学习要点,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
        微课短小精悍,因此在内容上要求切口小,直指学生学习重难点。通过深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学生学习中常见的疑难问题,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性,我们从知识讲解、写法赏析、学法渗透这三个重要内容维度入手,科学设计微课内容,形成小学语文微课内容体系。
1.以知识点为核心,拉伸广度深度
        小学语文学科是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的,微课内容中,知识点是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时应该全面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结合教学重点难点,从全册、单元、课文、课时目标,以及作业题等层面入手,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确定微课知识点设计内容。通过设计小而精的微课,将学习内容成点状散开,拉伸课文学习深度和广度,细化并优化学习过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有效推进知识的落实和拓展行动。同时发挥知识讲解内容微课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作用,把更为丰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融入到微课平台中来。
2.以写法点为核心,解开写作秘妙
        写作方法的学习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无论是人物刻画手法、景物描写方法、事物说明方法,还是情感抒发手段,均蕴含于各篇课文之中。在编排上这些写作手法呈现分散和螺旋上升的特征,需要教师不断加以深化、提升,因此写法的赏析应是微课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对小学语文学科写作手法掌握要求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写法学习融入微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开写作秘妙。
3.以学法点为核心,渗透学习技巧
        在“知识爆炸”的当下,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习的关键。小学语文教材在学法上是以一种隐性安排的模式来呈现的,而学法的指导渗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年段特点,融合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遵循学习规律,通过微课内容的选取,系统化、形象化地将学法加以提炼,如预习方法、朗读方法、阅读策略、复习方法等,将学习技巧渗透于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二、对接学科特点,开发多样的微课类型
        在微课的设计上,对接语文学科特点,强化多元化的微课类型开发建设,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设计与之紧密结合的对应课型。突出微课的使用针对性和丰富多样的特点,设计与目标达成相符合的微课类型,从而最大程度发挥出微课的优势项目。


1.讲解型微课——细化知识
        语文学科中,有些知识隐藏在文字表面,学生一读即懂,有些知识,需要透过文字背后,才能深入感悟。对于这样的知识内容,就需要从课文中选择具体的知识点进行细化,以集中一点精讲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讲解微课片段。利用微课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及可以反复点击播放的优势,推动知识点的重点突破,真正做到将知识点讲解透彻,推动教学环节优化并精致化。
2.赏析型微课——把握特色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点,如围绕课文中出现的古诗词、经典片段、优秀段落及一些典故等。赏析型微课便是将写作精妙之处、结构布局匠心独运之处,以及与此有关的作者人生经历等,通过经典描写赏析、典型句段赏析、诗词名句赏析等微课的设计,全方位进行解读、阐述,帮助学生更准确、深入把握文本特色,并在赏析中学会赏析。
3.拓展型微课——增加厚度
        拓展是语文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拓展型的微课,是以语文文本为圆心,拉伸学习内容的宽度和厚度,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文学知识等,全面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语文学习领域。
        如五上册《难忘的一课》,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前的情景,而这些对当下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们制作了一个资料拓展型的微课。通过微课详细解析台湾被清政府割让给日本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到文章的历史背景,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丰富学习模式,构筑灵活的应用路径
        紧扣微课的表现形式,寻找与常规学习行为的融合点,充分发挥微课辅助教学的功能。放大灵活性,突破时间和空间界限,通过线上互动学习、线下自主学习、课堂呈现学习等路径全面应用,将学生、家长、教师有效融合,共同推进学习过程。
1.线上互动学习
        接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趋势,与班级微信群等结合,利用手机APP、电脑等上传教师制作的微课资源,引导学生点开学习,教师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随机进行在线网上点拨。通过线上活动和可移动学习,进行现场在线答疑、组织讨论等,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学习。
2.线下自主学习
        通过发送、上传、下载等方式,将教师制作的各种类型的微课资源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微课可以反复观看、不受时间限制等优势,由学生自己点击、播放观看,进行自主学习。在突破时空制约的同时,弥补原先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素,为学生提供多次学习的机会,伸展教学的触觉,提升教学效率。
3.课堂呈现学习
        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依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制作微课,依附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呈现。通过这样的呈现学习,充分发挥出微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以及内容聚焦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走向生动形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发展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1
        [2].郭云振.浅谈微课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