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本真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07期   作者:邱祖勇
[导读] 新课改推进十余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课改理念铺天盖地
        【摘要】新课改推进十余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课改理念铺天盖地,各种课改模式层出不穷。笔者作为一线一名普通初中语文教师,大有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一种新理念的学习还没有全部消化、内化,另一种新理念又不约而至。一种新模式的学习实践正在进行时,另一种新模式又已战鼓雷鸣。弄来弄去,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反倒迷失自我、得不偿失。静下心来,研读部编新版初中语文教材,审视阅读教学的实际,直面阅读教学的对象,思考二十多年的阅读教学经历,终究做出了回归“词语累化”“阅读课文”“品读课文”“悟读课文”“拓读课文”“方法指导”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本真之道的抉择。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本真;阅读教学
        一段时间,当多媒体技术手段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变成了教师播放课件、讲解课件,学生观看课件、记录课件的课堂。多媒体技术堂而皇之变成增加教学容量、增快教学节奏的至胜法宝以至课堂主宰,师生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依赖图片、音频、视频等方面的资源去解读课文,学生懒于感知语言文字蕴含的各种信息,对课文的阅读缺乏思考力和想象力。反倒导致学生思维意识退化。
    一段时间,导学案进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变成了做题的课堂,学生变成了做题的工具。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考试不考,教师不讲。课堂就是纯粹的应试课堂,课文成了完成导学案的载体,本末倒置。
    一段时间,“讨论与互动”又变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堂要热烈,教师要少讲,学生多讨论,多互动,一个本可以一分钟就解决的问题,因为多余的讨论而耗费了成倍的教学时间,低效、无效,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大大降低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段时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旁观者,教师该讲处不敢讲,不敢多讲,不敢大讲,要把课堂的权力完全地、真正地还给学生。学生只好课前做足做好超出一般预习份量的大额准备,在课堂上演好“主人”的角色,展示好“主人”的风采,课后教师又要增加时间补讲本应正常课时应该完成的教学内容。教师正常课堂袖手旁观,学生你讲我讲大家讲。最后是无限度增加师生双方的教学负担。与国家倡导的“减负”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更有甚者,把所谓“步骤环节”推进模式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哪步哪环节几分钟什么内容,全部按预设开展课堂教学。不去关注学生懂与不懂,会与不会,只要预设的时间到,马上推进到下一环节。例如,某环节某教学内容预设完成时间是5分钟,本来如果学生学得好,学得快,3分钟就完成了,那么就可推进到下一环节。如果学生学得不好,5分钟完成不了,那么理应做出调整,增加教学时间,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内容。但是搞课改的人却不管学习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反应怎样,预设时间到,就机械地推到新的教学环节。有的教师甚至于还怕时间掐不准,在课堂中用上了定时闹铃,死板机械到如此程度,真叫人啼笑皆非。笔者所观到的2节如此模式的创新阅读教学示范课,看不到师生对课文的完整性阅读或是筛选式阅读,何况所选课文是值得反复朗读和品读的范本。
    无可厚非,上述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倡导者,或是阅读教学模式的打造者,出发点是好的,终究是想要开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局面,为稍显疲软的新课改注入一针强心剂。但往往是做了一厢情愿之举,得了事与愿违之功。多媒体技术手段从开初的狂热,如今,已被理性的初中语文教育者做出了或不用、或少用、或慎用的理性选择。其它的诸多阅读教学模式,有的胎死腹中,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穷途末路。归结起来,不外乎都是偏离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都是忽略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对象,不外乎都是脱离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现实。笔者愚见,任何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应用或创新,其核心指向点必定要是能否真正地、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感知、感悟能力。
一、做好词语的累化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启力点。
   “累化”即积累与内化。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都筛选了文中的词语要求学生“读读写写”,以期达成积累与书写的目的。所选词语有些只须读读、写写即可,有些应该是不仅于此,还须在理解词义和语境应用上再行深入,让学生的积累实现内化,真正夯实学生书面语言的基础。例如,部编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老王》,“读读写写”中列出的“镶嵌”一词,不能仅仅停留在读读写写的层面,还应理解该词的基本义“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更要让学生领会该词在本文中的应用语境(“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也就是具体的语境义,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积累。在词语积累的教学环节,不能是脱离课文孤零零地去读去写去解释,而是应该“随文累词”,领会名家大家用词之精妙。在此前提下,当学生词语的积累日渐增多,语言底蕴也就日趋丰厚,对阅读产生的作用自然水到渠成、马到成功。因此,扎扎实实做好词语积累的教学,是启动阅读教学、启发学生阅读潜力的关键之点。
二、做好课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书要反反复复地读,才能明白书中意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让学生有自己亲历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初步的阅读感知。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课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运用各种形式、各种方法让学生进行阅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端木蕻良先生的《土地的誓言》等等,这类课文,不但要做好阅读,更是要做好激情朗读。再如,杨振宁先生的《邓稼先》、萧红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等等,这类课文适合在学生课前自主默读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筛选部分文段让学生朗读。亦可让学生轮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又如,杨利伟先生的《太空一日》,这类课文适合训练学生课堂中自主速读,教师不用施以过多的阅读干预。总之,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认真地、完整地阅读课文,能有自己的体验,能有自己的感知,能有自己的收获。当然,激发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范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做好课文的品读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发力点。


    在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抓精彩,抠细节,品语言,品技法,在课文的品读环节重点发力,做足功夫。《范进中举》中一个“攥”字,刻画人物入骨三分。《老王》中一个“镶嵌”,平凡人物的不幸之态跃然纸上。《孔乙己》中一个“大约”,病态社会力透纸背。《社戏》中“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童年的情趣香茗似的回味。诸如此类是品词之妙。《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诸如此类是品句之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先抑后扬”之法,《海燕》《白杨礼赞》的“象征”之法,《驿路梨花》的“悬念”之法。诸如此类是品技法之妙。每一篇课文都是各类文章的范本,均有可品之词、可品之句、可品之法。那么,品读当然就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重中之重的环节了。学生自主品读,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教师和学生互动品读……可以说,真正的品读彰显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本真之色。韩军老师执教的《孔乙己》,品词品句真可谓炉火纯青,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棵小桃树》,品词品句真可谓疱丁解牛,不愧是现代文品读教学的范本。
四、做好课文的悟读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升力点。
    对课文主题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之点。一旦达成,便可成为学生思考力、感悟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之力。主题浅显的课文感悟累积的是量变,而主题隐晦的课文感悟实现的就是质变。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一种是天赋高且阅读底蕴丰厚的学生实现自主提升。一种是一般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诱导之下实现他启提升。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之类的课文,基本主题相对浅显,大多数学生能自主感悟,这是属于量变的累积。鲁迅先生的《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之类的课文,主题就比较隐晦。就如《藤野先生》一文,看似繁杂的内容背后涌动着的是炽热的爱国之情。学生若能自主感悟,那他的思考力、感悟力已是非同凡响。但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到自主感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才能真正领悟课文主题。对于这个很能训练学生提升思考力、感悟力的关键之点,教师必定要紧抓不放,长抓不懈。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悟”字,教学的所有指向都要铆准这个最终的归宿点。
五、做好课文的拓读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强力点。
    部编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架构很重视课文的延伸性、拓展性阅读。从教材之内拓展到教材之外,从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从教师教读到学生自主阅读。有益填补了教材阅读篇目偏少的缺陷,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多视角、更全面地理解课文。从已出版使用的七年级、八年级两个年级的上、下册教材来看。每册教材多篇课文都安排了延伸性、拓展性的课外阅读。例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了臧克家先生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一文,在课后“积累拓展”中,安排了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太阳吟》《死水》《静夜》3首诗作,并要求欣赏艺术特色,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追求。笔者教学此课文时,课前还增加了激情范读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环节。课前感受闻一多先生气势如虹的讲演,课中感受他的说和做,课后阅读他的诗作,构成了一个互为补充的、完整的阅读链条。学生对闻一多先生崇高的人格品质、民主自由的爱国斗士精神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切忌忽视此类拓读,笔者要么课前,要么课后给学生印发这些文章,并督促限时自主阅读。适合朗读的,直接在课内,要么教师范读,要么学生朗读,要么师生共读。把课外拓展阅读做为课内阅读有益的补充。
六、做好方法的指导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助力点。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从起点开始的整个过程,教师对各个环节各个内容的教学谋划与组织,既要让学生以知识的获得,更要让学生以方法的获取。收获知识,更是收获方法。学生掌握知识,更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得“鱼”,更得“渔”。学生一旦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师组织教学往往就能事半功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启动、放手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提升也就不会是纸上谈兵、镜中花水中月的虚幻了。笔者每个学期起始的3节课,第1节用于“回校洗脑”。第2节用于总学整本教材,梳理知识清单并印发给学生。第3节用于预习方法、上课方法、巩固方法等方面的推介,并让学生列出方法清单,鼓励学生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总体上为一学期的教学在核心知识与基本方法方面做好必要的铺垫。为学生明确现代文阅读学习的航标与指向。另外,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提示、课文的阅读提示中所介绍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例如,总体的阅读学习方法是“通读文章,先标记后解决字词障碍,理清写作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部编新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提示:“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本单元第1课“预习”提示:“……课外收集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功绩与品行。……边读边体会作者纪念亡友的深情,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出来。”从已出版使用的七年级、八年级上、下学期4本教材来看,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能找到阅读学习方法的提示。可见新编教材对学生阅读学习方法的重视、关怀、指导。毋庸置疑,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学习方法的重视并指导实践更是理所应当。
        综上所述,词语累化、阅读课文、品读精妙、悟读主题、拓读延读,以及贯穿始终的阅读方法指导与实践,才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本真之道。凡是偏离,甚至脱离这个“本真之道”,就是罔顾现实,目中无人,抛弃规律。就算标新立异,花样百出,热闹非常,终究是于教学不利,于学生不利而贻害无穷。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1月第1版.
[2]《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总主编,温儒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