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感让学生爱学习——谈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一)

发表时间:2020/5/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5期   作者:林培育
[导读]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倡导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注重学习的自然发生。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它倡导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注重学习的自然发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以数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整体把握和理解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领学生深度体验、深度思考,让数学活动成为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深度学习要动情感让学生爱学习、促建构让学生真学习、拓思维让学生善学习。本文从“动情感让学生爱学习”谈几点看法:
        北师大教育学部郭华教授说过,教学若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思想、意识、情感就不能活跃,就不可能有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才能知道如何去唤醒他学习的意识,引发他学习的愿望与行为;深度学习之“深”,深在它与人的心灵相关,这就是教师不能被机器替代的原因。所以所以教学第一步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爱学习,
一、让知识有现实意义
        只有让数学知识接近学生,学生才愿意接受数学。在教学《交换律》一课,我们常常让学生通过大量举例,归纳出交换律即a+b=b+a,多么抽象的一个符号,可是“为什么可以交换”、“如何从现实正理解”、“如何从加法意义的本源上说清道理”、“如何关注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缺少思考的问题。如何让交换律更具有现实意义了?我们庄老师设计了双线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确认加法交换律的事实存在。一条线索是举例证实。在利用准备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现象后,让学生列举更多有这类现象的等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从而体验现象的普遍性。另一条线索就是说理证明。在学生列举后,追问“看来这样的两个式子相等,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既然如此,这当中一定蕴含着某种道理,你们能从道理上讲一讲吗?”在学生激烈的交流中,庄老师结合“数牛”的情境,以“数形结合”的方式与学生阐述道理:草地上左边花牛有16头,右边奶牛有13头,一共多少头牛?(配图)学生在直观的“这片草地上数牛”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到:跟数数一样,我们可以先数花牛的只数再数黄牛的只数,或者先数黄牛的只数再数花牛的只数。我们可以从左往右数,也可以从右往左数,结果是一样的。随后,在花牛、黄牛只数不断变化数字中,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无论你先数哪个数再数哪个数,结果都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所以和不变”。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交换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让交流有平等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沟通方式多为教师“独白”式的教学。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师生教学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 曾听一位教师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安排了让学生操作的环节:教师把6个△,8个〇散乱地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问:谁能把他们重新整理一下,使一眼就能看出谁多谁少?一位女生立即举手,教师便请她上来摆:〇〇〇△△△……可能她的摆法与教者心中理想的方法不一样,便马上被叫下去,重新请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正是一一对应摆的。教者很满意的表扬了他。当教师走下去想看看其他同学摆的怎么样时,刚才上台摆的那位女生红着脸怯生生举着小手,教者让她回答,她说:“老师,我这样摆也能看出谁多谁少……”原来她的想法是这样的:第一次〇和△各摆出三个,第二次〇和△再各摆出三个;这时,△没有了,〇还有2个,说明〇多。她还没说完,我已经陷入沉思。以上的课堂,教者进行的是一种“独白”式教学,教师重在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学生被动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很少谈及,学生缺少应有的平等地位。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数学课堂中的交流一是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对新的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构建。因此,教师与学生真诚地、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交往与互动就是在教师引导下,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展开的平等“对话”。此时,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对话者、协调者、参与者、表演者和指挥者。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时,有位老师就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下面我们来举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活事例说明一个问题。在我们班,有的
小朋友年龄一样大,有的相差一岁、两岁,现在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叫“甲”,那么另一个呢?
        生:叫“乙”。
        师:还真让你猜对了,这两个小朋友的年龄关系是“甲比乙大一岁”,下
面大家猜猜他们的年龄,甲8岁,那么乙是
        生:7岁。
师:乙11岁,那么甲是
生:12岁。
师:甲a岁,那么乙是
生:b 岁。
师:甲a岁,乙b岁,你能看出谁的年龄大吗?
生:不能。
师:那么,怎样表示甲比乙大一岁呢?
生:a-1
师:如果乙b岁,那么甲是
生:b+1岁。
        ……
        教师改变一厢情愿的独白,蹲下身来与学生交流,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氛围下真正探究新知识,又密切了师生的关系。
三、让学习有成功喜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评价鼓励,在学生思考粗浅处牵一牵、引一引,引领学生去探索,能激发、启迪思维和想象,那么学生的思维就有可能慢慢走向成熟,从而增强学习的喜悦。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师问:计算12×14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把12分成2×6,14分成2×7,12×14就等于2×6×2×7,等于4×42,最后等于168。  
        师追问:你们认为可以这样算吗?  
    生;可以。  
        师评价:其实是这个同学的思路挺启发我的,不知道能不能也启发大家。刚才这位同学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把这一问题解决了,思路挺好。有没有比这个方法更简捷一点的?
        生:能不能直接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拆成四个数麻烦了点。  
        生:可以把14拆成7×2,再算12×7得84,84×2等于1680 
        ……
    全班同学点头赞同。  
    这位教师的追向和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由表及里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往“深”处,这当中还有由此及彼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开阔地带”。同时教师也很自然地把个别学生的思维成果转化为了全班学生的共同财富,这样的学习是学生真正的学习。  
        深度学习的第一步是爱学习,让我们记住“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
备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常规课题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XB008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