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在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口服阿司匹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瑞舒伐他汀,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MT、TC、TG、LD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
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血管动脉出现了斑块、血栓,导致患者的脑功能出现障碍,疾病的类型包含脑梗、脑血栓等,是一种严重威胁道患者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的疾病[1]。从病因上来看,导致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在于颈动脉斑块的脱落,因此在临床治疗上,医务人员会选择抗凝药物联合降脂药物的方案。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症状,不让其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将深入分析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并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45~70岁,平均年龄(55.6±0.2)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45~72岁,平均年龄(57.5±0.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实际病情,并给予降压、降糖等手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用药措施。
对照组:应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石家庄康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为25mg/片)的方法,100mg/次,1次/d,每天早饭前半小时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0009,规格为5mg/片),5mg/次,1次/d。
两组患者共治疗3个月,对比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TC、TG、LD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对比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png)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频发,成为目前主要的公共安全事件之一,临床正在寻求有效的救治手段。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高,其脑血管病就越严重[2]。而动脉硬化的出现和形成,会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病变过程:首先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大量油脂和糖类的积聚,进而形成血栓,附着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动脉中层会出现严重的钙化,血管内壁变厚出现粥样物质,最终血管变得狭窄,血流流通困难,造成脑血管病[3]。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危害极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瑞舒伐他汀在其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从作用机理上来看,瑞舒伐他汀属于一种选择性的HMG-GoA还原酶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竞争抑制性HMG-CoA还原酶来降低患者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蛋白的形成起到干扰性的作用。同时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表明,瑞舒伐他汀还能改善患者体内的TC和TG指标,这些都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与传统的应用阿司匹林的方法相比,瑞舒伐他汀在抑制血栓方面起到了更加明显的效果。根据临床试验可知,当瑞舒伐他汀作用于人体之后,患者体内的超敏反应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均明显下降,血管内部的沉积脂质也得到了控制。本次研究中,对比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IMT、TC、TG、LDL-C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对比明显(P<0.05),说明应用瑞舒伐他汀的优势相比于阿司匹林更加突出。
综上所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应用瑞舒伐他汀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等指标,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伊华.瑞舒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及血脂水平的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01):70-72.
[2]于玉英.瑞舒伐他汀钙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伴斑块改变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70-71.
[3]全燕辉.瑞舒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糖代谢、斑块易损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