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当堂检测等环节完成教学;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科忧等生的培养,课前邀请本班十几位学科兴趣浓的同学参与了导学案、课件、当堂检测的编制,这,是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学案导学 教学实录 当堂检测
教学设计说明:本教学设计共设计五个问题情境:情境1——你对乙醇知道些什么?情境2——乙醇的性质与乙醇断键部位你如何理解?情境3——你能否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乙醇消去反应的原理?情境4——醇类化学性质与乙醇完全一样吗?情境5——以乙醇为原料能获取哪些类别的有机物?
学情分析:学生在九年级时了解了乙醇的俗名及分子式的书写,知道它可燃烧;必修阶段已初步了解乙醇的分子结构及部分化学性质,包含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与金属钠的反应、氧化反应(燃烧、催化氧化)及酯化反应等。
课堂基本流程:对学纠错——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教师引导小组群学探究—学生展示探究结果—学生点评—教师补充—学生归纳小结—当堂检测—学生分析检测题---教师引导课后拓展
课堂实录:
老师:课件展示课前准备要求(请拿出你的导学案,双色笔和课本,还有你的激情,你准备好了吗?)---调动学习情绪
学生:学生自查课前准备
老师:课件展示课堂“展示”环节要求(1.展示面向同学们,集体智慧与才能。
2.用上我们小组名,相信我们肯定行。3.思路清晰又明确,听完之后有借鉴。
4.全班同学认真听,大家学业都前进。)
老师:截取耳熟能详的两首古诗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设疑引入新课:两首古诗词中所指物质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
学生:乙醇
教师:我国酿造业历史悠久,这技艺对人类发展有何意义呢?让我们学完本节课再来感受它的威力----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课件展示学习课题:乙醇(俗名:酒精)
教师:反馈课前学案---学有方向、学有榜样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
教师:课件展示对学内容及要求(对学交流--乐于分享善于沟通-3分钟)、(对学内容:【自主学习】)(对学要求:1、对子之间的互助学习;2、对学案进行互助和互查;3、用红色笔进行纠错。)
教师:设疑: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吗?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成醛吗?---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引导知识迁移应有。
学生:(第二组成员代表)边版边讲解疑不能发生消去反应醇的结构式,如:CH3Cl即含羟基碳相邻的碳含有氢原子时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消去反应;不能催化氧化成醛的结构式,即含羟基碳同时还连接两个氢原子---突破难点。
教师:演示乙醇制乙烯的实验,引导观察,群学探究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第一组同学)一一解答上述问题后,问有什么补充或质疑吗?
学生:(第六组成员)有什么方法将反应液温度迅速升到170。C?
学生:(弟四组)用油浴加热---思维拓展
教师:引导群学探究二:观看“判断是否酒后驾车”图片,请设计实验解释其化学反应原理,比比哪组最快?
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每个小组合作完成“酸性K2Cr2O7(重铬酸钾)溶液遇乙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的实验
学生:(第六组)陈述实验步骤,描叙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实验探究方法
教师:板书强调其氧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完成群学探究三:以乙醇为原料你能获取哪些类别的有机物?
要求:快速板书结论,比一比那组最快最全面!
学生:(六组同时)快速边想边板---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学生各自的思维方法。体验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神奇,感受学习快感,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实现知识网络化。
教师:鼓励学生点评六个组的板书展示并展示点评要求(目标:通过我的精彩点评同学们能熟练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问题。
学生:(第二组)一一点评六个组的板书展示---让每位同学更深刻了解有机物之间的转化。
老师:正如同学们展示的那样:以乙醇为原料可以获取各种类别的有机物,而且乙醇与三大化石燃料最大的区别在于乙醇是可再生的,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现在相信同学们能理解酿造技艺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了---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兴趣。
老师:引导每个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我的收获”
学生:(第五组)归纳醇类的化学性质,
并指出每一性质醇的断键位置
.png)
老师:引导完成当堂检测,并提出检测要求(要求:请安静、独自完成检测)
学生:认真检测(五分钟)---实现知识迁移应有,形成能力。
学生:(第二组)分析检测题后,问:还有补充或质疑吗?---理清解题思路
学生:三位同学分别边版边讲检测题的不同解题方法---拓展思路,知识活用,形成能力。
教师:激励学生课后拓展:生活中醇在哪呢?醇有什么重要用途?---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课后反思:
本节课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的目标,完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初衷,实现了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创造和改变世界的兴趣,从而达到培养终生学习能力的主要目标。
存在问题:对乙醇消去反应实验的探究,没有达到让学生探索认识醇类消去反应的原理,该实验需改进方法,缩短时间,便于学生观察分析。
参考文献:
士江,付伟凭,赵建宏,etal.“苯酚酚类”优质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J].高中数理化,000(8):47-48.MLA
聂士江,etal."“苯酚酚类”优质课教学设计案例赏析."高中数理化000.8: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