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3期   作者:颜成伟
[导读]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和整个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宏观定位相统一,即重应用轻研究。
        (身份证号:37021319870203XXXX)
        摘要: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和整个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宏观定位相统一,即重应用轻研究。为了培养学生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设备的基本设计能力,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建筑电气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本文基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校企合作的运行与探索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校企合作;运行与探索
        引言
        校企合作一直是应用型高校大力拓展的一种教研方式。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不够深入,企业只是单纯给学生提供场地实践,在几周时间内没有深层次的培训,技能掌握不扎实等;其次,校内教学大多以理论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创新型实验,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动手能力弱。校企合作应从学校、企业、学生三个角度出发,协调和巩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之间的利益,学校要考虑办学的质量,人才培养效果;企业要考虑人力成本,人才选取目标,学生要考虑个人职业发展等。所以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重中之重。
        1传统的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端
        有关学校和企业间合作的规定制度往往由校方制定、约束和管制,政府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利益不平衡,出现不均衡性。校方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设置相关条款,以帮助企业完成学校-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中,企业不仅要提供学生的实习场所,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企业还会派专人经营校企合作,短期内校企合作没有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却带来了一定负担,于是企业往往象征性地给学生提供开始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实际上无法接受实践。很多学校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在实际上只是表面文章,课程制度陈旧,缺乏实践和理论实践创新的双重资格教师的情况下,将改革交给企业,依靠企业填补实践的空白,企业与学校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利益获得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企业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导权,出现合作的恶性循环是不可避免的。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无确定的定义。一般情况下指企业提供实践场地,就是所谓的基地,学校提供学生、师资等,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培养。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进入新时代后,各行各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校教授理论,企业提供实践,来规避高校实践条件不足的困境。当前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教育水平仍旧不是特别理想,所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存在巨大的实践意义,便于校方结合自身特征构建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与企业强强联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升了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素养。
        3新的教改理念的推进与实施
        3.1以项目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
        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仍会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职业院校是事业单位法人,公益性仍是其重要的功能角色。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其必然也会遵循着市场的一般规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盈利性仍是其重要的功能。现代高等教育院校主要承担四项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然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企业要在未来发展中抢夺制高点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技术项目的攻关,这为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内生机制。职业院校的大量科研项目可以来自于企业,当然这方面的经验不足,
        3.2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能只关注对学生的双向教育,具备双重资格的教师团队建设也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融合的关键。

教师的实践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定期向企业派遣教师进行交流,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促进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要通过与企业的前期合作,培养教师的工程能力,实现教师结合企业产品开发要求的科研合作,承担企业的项目。另外,海外访问进修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3.3应企业所需,培养技术人才
        创新训练计划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需要对企业的需要进行调查,设置理论课程或调整教学大纲,例如学校了解电力系统单位主要缺乏变电站运行维护的实践型人才,通过研究表明,在设置建筑供配电课程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加强运营维护能力的培养。指导实践和电工实习,参观变电站,在学校的教育中心演示模块化变电站运行模式。让来电力系统实习的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只要短时间的训练就能进行真正的实习。
        3.4优化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第一,为了保证我国应用型本科的有效转型和稳步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必须提升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确保合作实效性的同时结合发展所需强化宏观政策的积极调控。地方政府需要介入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不仅需要由政策方面给予积极引导,还需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各项具体工作的顺利推进,平衡院校与企业关系的同时保护双方切身利益,保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良好发展;第二,政府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合理追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投入资金,夯实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经济基础。除加大资金投入之外,还需结合高校高素养人才培养的切实需求就各类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并建设实训基地,确保广大学生群体理论与实践的深入融合。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制定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三,政府把关将企业就业准入制度严格落实,最大限度确保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并提升其综合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可起到规范我国市场就业环境的积极意义,并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条件。
        3.5完善校企合作的风险防范机制
        校企合作的各子系统难免在运行中脱离预期的目标,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监测机制、防范机制、调处机制。比如,学校和企业要积极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在能力结构上动态监测机制,同时完善分歧调处的预案和转向处置的措施。职业院校要逐步细化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标准化,探索第三方评估,对合作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明确责任承担。比如,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质量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经济效益等,这就需要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
        结束语
        应用型大学的校企合作培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应用型人才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结合行业发展,学校要将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任务,以满足社会、尤其是行业的人才要求为培养目标,这样能使专业发展更有活力。建筑电气和智能专业领域建设采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教育机制也是当务之急。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产学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双赢,这种模式也符合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汪婵,叶爱芹,国海,丁西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1):106-108.
        [2]赵明举,彭玉平.民办应用型本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验室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09):241.
        [3]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S1):51-54.
        [4]牟淑志,鞠全勇,牟福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