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袁志良
[导读] 聚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生存环境。
        [教材版本]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材分析]
聚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生存环境。教材中将本节课分为“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本节课重点讲述“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2.聚落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3.聚落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知识。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如何获取图片、文字等信息。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生活体验也在逐渐积累,对课堂的参与度较高,观察、记忆和想象力也在逐渐提高。
        [设计理念]
        1.结合乡土地理,案例比较教学
        (1)主题案例:家乡金坛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取的,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因此,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象作参照来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其他案例:如陕西省宁陕县城、三原县柏社村地坑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皖南古村落等四个案例均是笔者考察、学习过的地方,有切身的体验,能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有些案例与金坛差异明显、特色鲜明;有些案例空间尺度较大,属于相关联案例。
   2.问题链
        本节课以“认识聚落”为探究主线,从“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哪几类?”,“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到“懂得传统聚落的保护”,将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价值观作为核心目标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