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与“坚韧”品质的发扬——“剪竹”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0/5/2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期   作者:贝哲琰
[导读] 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达到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材施教”是新课程开发的重要理念。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达到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材施教”是新课程开发的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专注力,培养其“坚韧”的性格、“持之以恒”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学校可拟开展“剪竹”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分阶段学习“剪竹”技法,在以校园苦竹为原型,观察并自主设计剪纸模板图形。文章针对我校“剪竹”课程开发的环境以及目的出发,剖析该课程实施落地的可行性。
关键词:校园资源;“剪竹”;恒心;坚韧;课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是广大教育者所需重视的部分。正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第二层面,精神需求。“剪竹”课程开发能够在培养学生剪纸方面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注力,继承和发扬我国剪纸的传统文化,让剪纸这门非物资文化能够在新一代学子身上得到传承。另一方面,竹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所赞咏的对象,象征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美好特质,在学生学习剪纸的过程中,传达“竹”文化品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
       
一、传统剪纸教学中尚且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新课改后,我国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目的与教学课程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设了剪纸课程,但是由于实践不足以及认识尚不充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或者是仅仅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而开设课程,剪纸的内容空洞而缺乏实意。同时,仍然存在教学课程理解过于狭隘,将剪纸这门课程的中心围绕了教材而展开,认为所以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是需要跟着课本进行。传统的剪纸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按照教科书以及参考资料或者是标准答案去教学生,所设定的教学进度也是根据教育部规定而执行,教师的定位为教科书的搬运者。
        新课改的目的是要求教师能够站在更加宽广的角度上去理解剪纸课程,开设剪纸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为课程大纲但是不限于大纲,教师的定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不是执行者,课程的设定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环境、周边事物的结合。细心观察身边事物,剪出有灵魂的剪纸作品。
       
二、“剪竹”课程是与学校文化结合的积极探索
        我校的“竹”文化深厚,竹是我校图腾文化,学校开办课程需要与学校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课程立足于文化,文化在课程的开办中得以发扬与充实。“剪竹”课程开创将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并且达到了学校文化宣传、学生能力培养、教师教学相长的目的,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竹”是“坚韧”品质的有力象征,是学校精气神的凝聚,将剪纸课程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令学校开办课程更加具有独创性以及特色性。
        剪纸是传统文化进入学校的一种方式,令学生的非物质文明世界得到了熏陶。剪纸是我国传统艺术,是民族对图腾以及美好事物的向往,折射出民族的信仰。通过剪纸能将世间万物用写实加上幻想的手法进行阐释,是一种美学表达方式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剪纸艺术的发展而看,剪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仅受到时代发展变化的影响,还收到了其他艺术形态的启发,同时影响着其他艺术的发展。

“剪竹”课程就是在在学校“竹”文化下给剪纸这种艺术形式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是传统技术与现代美学的有效融合,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美好愿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剪竹”课程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目的保持一致的探索
        根据学生充满想象力,思维活跃的特征,令其集中精力全心全意的去完成一项剪纸作品,是培养学生观察力与专注力的有效方式。在“剪竹”课程中,强化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更加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完成了学校教育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剪竹”学习,体验了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与动手能力、达到了教育部开展课程的教学初衷;在“因材施教”的“剪竹”课程中,以民间剪纸艺术与美学相结合作为教育的切合点,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剪竹”课程是一门鼓励学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的主体时间活动,达到了教学课程与教学目的完美契合的目的。
       
四、“剪竹”课程是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同步发展的探索
        剪纸艺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一种美学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具有中国民俗特色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学生能够从学习剪纸艺术,增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我校的竹文化源于我校竹子绿化,学生能够在以竹文化为背景下,得到相应的环境熏陶。学生在体验剪纸创作过程中,用“竹子”“竹笋”“竹叶”等作为剪纸内容,深入理解学校文化。学校可定期开办各类剪纸艺术活动以及设计作品展览,令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剪竹”艺术活动。我校开设“剪竹”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衍生,是丰富师生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景体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终生发展而打牢基础。在“剪竹”课程文化交流中,通过交流学习中分享学习经验、在作品欣赏中提升审美,在筹办展览中提升统筹能力,在课程目标中充分发扬“恒心”与“坚韧”。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探索、努力求值的积极心态。
       
五、文章小结
        小小的剪刀能够创造一个大大的世界:通过“剪竹”能够将审美与创造相结合、能够令文化与价值交融、能够将个体价值与校园文化价值以及民族文化价值有机融合,令美好而博大的美学与传统艺术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彰显,对学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意义非凡。
“剪竹”文化如何与学校文化结合,将传统艺术得以传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实践的。剪纸的意义妙不可言。剪竹的课程意义就在于令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将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了学生“恒心”和“坚韧”品质,这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意义非凡。因此,开展“剪竹”课程,无论是对学生、学生、还是社会、民族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萍.让剪纸课“活”起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2]商友文.论剪纸课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03)
[3]于秀文.剪纸课教学刍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4]曹淑凤,李莉.剪纸教学:让学生们心灵手巧[J].天津教育.200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