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浪漫,他们是天生的诗人。《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基于此,在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培养中,我将“创编童谣”作为课前五分钟特色写作课程,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一、童语近人,由仿写而萌生
童谣的创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厚积薄发”的漫长过程。在“厚积”时,需不断地习得,慢慢地内化,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语言的濡染和浸润。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我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的对比、借鉴中汲取养分,触发灵感,完成“积累—消化—模仿”的知识技能转化。
1.为你读诗,阅己者“融”
每天晨读的最后3分钟,就是班级“为你读诗”的时间。在这段黄金时间里,我会向孩子们朗读各种童谣诗歌。如金波的《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圣野的《欢迎小雨点》等。学生在大量童谣诗歌的阅读基础上,耳濡目染,儿童的诗性也在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中绽放着,同时也可以为童谣的创作模仿积累丰富的素材。
2.聚焦课内,思绪万“迁”
低年级统编教材相比之前的教材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更新率达到了75%。其中,选文中增加了很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童趣色彩较浓的文本。而这些极富童真趣味的儿歌、童谣,就可作为童谣与低年级写话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一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中为学生呈现的两首童谣,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童谣的韵律与节奏,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也能进一步培养语感。在《摇摇船》的教学中,我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悟写,在读中仿写。利用音乐、图画、表演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先产生“想读的欲望”。再通过问题的设置:充满欢乐的“摇摇船”还会把你摇到哪里呢?请你也用“摇摇摇,一摇摇到_____”的句式说一说,以此让学生产生“想说的诉求”,进行思维的迁移发散。
3.延伸课外,情有独“钟”
每周的班会课后,我班的“诗情创意”畅想会都如期举行,这是学生们与童谣的再一次亲密接触。因为童谣的内容大多形象具体,能够描摹一定的场景或叙述一定的情节。因此每周的畅想会,我都会结合节日、学校的重大活动、近期班级的表现,捕捉情感契合点,进行童谣的筛选。
畅想会中,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动作、表情和神态再现童谣的内容。例如,“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我出示了《找一找》和《跳房子》两首童谣,让学生唱着罗大佑的《童年》,做着游戏,感受着即使童年不会再来,记忆却会被写进每一个游戏里。随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贴膏药》《老鹰捉小鸡》《拍拍手》……一首首带有童年印记的游戏童谣就这样被写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二、童言慧语,衔随想而动人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有想象的思想才有童趣,他们的奇妙想象,是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打量。但是儿童的想象力是随着年龄递减的,因此,以“童谣”为主磁场的写话教学,最重要任务,就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青草更青处。
1.趣味提问,奇思妙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大胆想象,提出问题,是创作的开端,更是启动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天性,我将每周三定为班级的“奇思妙想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第一节课中,我出示了日本作家长田弘的《第一次提问》这本书,并让学生开火车读了书中所提的30个问题。“今天,你仰望天空了吗”“云,看起来像什么?”“风,又是怎样的味道?”……学生在读完这30个问题后,顿时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和疑问,他们迫不及待的举起小手,想要把脑中的问题一一表达出来。随后的每节课,孩子们都会将最近最好奇的问题进行全班分享,课后我会将这些问题收集上来,进行分类,再装订成册,成为班级独有的“童谣——提问书”。
2.妙用“五觉”,斟酌妙义
低年级的学习重点是识字与写字,汉字具有一定的形象感,怎样能让感觉形象化,让学生能看到,能触摸到,增加童真的色彩。我认为,“汉字五觉法”就能给予孩子一份无垠的想象,让他们可以拥有一份幻想,赋予一个个汉字不同的生命,从而创作出一首首汉字童谣。
在“日”“月”两个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调动各种器官,细品这两个字。学生通过想象和幻想,用“五觉法”创作了很多富有童趣的“汉字童谣”。
童谣的语言有趣而幽默,运用“五觉法”能够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让他们的内心对汉字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也使他们对汉字保持着一种新鲜感。儿童是诗的年龄,歌的岁月,这种方式对孩子的诗化教育也有着重要意义。
3.巧用资源,丰富见闻
贾志敏老师曾说“儿童的特质是喜好模仿,富于想象,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欠缺的是自主力不强,生活经验匮乏。”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教师要学会运用学校独有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百草园”和“百兽园”,在午后的闲暇时光,带着学生来到此地,进行即兴的童谣创作。可爱的兔子、开屏的孔雀、绿油油的蔬菜地都能成为孩子们创作的对象。
三、童言无忌,寓评价而盎然
学生的童谣创作需要热情、引导和鼓励,而自由表达能够降低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被尊重,这样的内在动力驱使会刺激他们的表达欲望,当他们的作品受到肯定,便会激发他们进行不断地创作。这也是乐于创作、勤于创作的重要一步。
1.一米童谣,创意无限
我将“创编童谣”作为低年级的特色写作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向观察客观事物过渡的一个桥梁和凭借,也是培养儿童提高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为了让此课程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我开设了班级的“一米童谣”创意区,作为班级公开发表的园地。
在规定时间内,用相对固定的组织形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轮流创作,教师和家长参与其中进行评价。得到一致好评的将贴在班级“一米童谣”创意区,形成“一米童谣——创意区”,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编热情。
2.阅读护照,积淀成长
阅读能够积累知识,同时也能积累创作所需要的技巧。不同的阅读文本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带来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童谣的创编,绝非孩子一时的空穴来风,那一首首作品的呈现一定带有学生“原阅读”的色彩。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原阅读色彩,我为孩子们制作了“阅读护照”,以此来记录他们的阅读成长,丰富精神内涵。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将“创编童谣”作为低年级的特色写话课程,这种创意表达的方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拓展思维的教学手段。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创作出了很多的“第二自然”,更提升了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其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