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改善我国环境质量,我国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同时也为环境监测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环境监测网络中,需要对很多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以此来为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而数据融合技术在其中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所以加大对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数据融合;环境监测网络;应用
1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进程
1.1生态环境监测的信息化发展
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建立健全中,国家不断强调应将绿色生态发展事业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建设以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网络监测体系,通过公开与共享生态网络数据,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整体趋向于信息化发展。
1.2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化发展
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立期间,相关管理部门需制定出配套的生态文明管理机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全面性与专业性进行审核,约束不规范生态环境监测行为,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的发生几率,以及不间断的对生态环境检测单位的飞行检查和质控核查,使生态环境监测环境更加趋向于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1.3生态环境监测的完整化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优化与实施需围绕生态环境共同体理念,防止人为因素等影响造成生态环境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出现。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种类繁杂,如大气、森林、海洋等生态环境面临的污染问题不一致,因此在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期间,需补充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内容,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网络体系进行整合。
2 数据融合技术概述
2.1 数据融合技术的含义
所谓数据融合技术,指的是通过采集数据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于数据融合技术来说,其在出现早期主要是应用在军事领域,并且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数据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为数据融合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宝贵基础。在使用数据融合技术时,信息数据通过各类传感器进行采集,并最终汇聚到信息系统中进行处理,最终将信息以波形、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数据信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
2.2 数据融合的原理与过程
通常来说,数据融合分为两个阶段,即:数据预处理与数据融合。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其可对遥感图像、大气等参数进行纠正,并调节与匹配立体空间。在调节、匹配遥感影像空间时,数据融合通常会根据特征、空间等信息来进行匹配,并采用现代化的算法来找出多幅图像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有助于更有效的构建不同影像中的映射关系,降低数据误差。在数据融合阶段,需要对多个传感器中的信息源数据进行收集,并予以融合、分析,有助于提升位置信息与环境数据的准确程度。环境监测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需要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计算,从而使数据信息更加精准,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最大限度的提升环境监测质量。
3 构建环境监测网络的意义
对于环境监测网络来说,其由三个模块构成,即: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通信模块与应用模块。其中,系统采集模块是由各个检测站点所组成,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监测站点会使用大量的硬件设备,以此来完成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数据信息采集工作,并通过数据通信模块将所搜集到的信息上传到数据库中,如果出现网络连接中断问题,则可在网络通信恢复后再次进行数据的传递,确保数据信息可以完整的上传到数据库中。环境监测系统需要采集的信息种类比较多,所以对网络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提升环境监测网络的信息处理能力,则必须要在其中应用更为现代化的技术,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与分析。
4 数据融合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数据融合技术在环境监测网络中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为:
4.1 数据处理技术有待完善
在应用数据处理技术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导致数据缺陷或者数据冲突等情况时常发生,致使数据信息的处理欠缺全面性,甚至会在数据处理阶段产生比较多的冗余信息,极大的增加网络数据传输压力,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与质量。
4.2 未构建起完善的数据融合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由于基础评价指标比较少,历史收录数据不全面,往往会造成最终的评价结果欠缺全面性,难以将真实的外部环境质量表现出来。此外,环境监测网络目前主要对同类别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欠缺对图像、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收集,致使监测人员难以如实的判断出真实的环境质量,进而会对接下来环境治理工作目标的制定造成直接影响。
4.3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升
在对外部环境质量进行监测时,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手段目前还比较少,导致很难发现监测数据中是否存在问题。此外,对于所监测的数据来说,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比较多,仅通过抽查是无法全面的发现其中问题的,同时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存在差异,更是加大了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现场质量控制的难度。
5 解决数据融合技术在环境监测网络中问题的建议
5.1 提升数据采集效率
首先,根据需求来对环境信息进行归类与评价,对监测仪器的工作参数进行实时记录,识别并剔除失真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监测数据的采集效益与质量。
5.2 优化监测网络结构
下大力气拓展分布式存储的应用范围,使信息处理效率以及网络可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增加区域数据传输节点的设置数量,同时努力提高固定区域监测数据的使用率。
5.3 推进监测数据公开
建设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方法标准和数据格式,实现各级监测数据互联互通,通过终端软件、新媒体等形式发布环境质量信息并收集个人感官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评价环境质量。
5.4 强化数据综合分析
积极组织监测人员参加数据分析培训讲座,努力提升监测人员的数据分析、深度挖掘数据的能力。
5.5 积极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思想意识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意识。有关部门可以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最好把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中来,制定检测机构从业人员准入制,我觉得这样就能更好的杜绝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不足和思想意识淡薄等问题。
6 结语
总之,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的健康,所以积极发掘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潜力,增加其在环境监测网络中的应用力度,可以极大的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为接下来环境治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驰宇.我国环境预警监测方略刍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6):118-120.
[2]周觅,杨夕,张明慧.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问题与解决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7,35(6):82-86.
[3]殷春燕.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0(1):18.
[4]刘文清,杨靖文,桂华侨,谢品华,刘锐,卫晋晋.“互联网+”智慧环保生态环境多元感知体系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2):111-119.
[5]邱秋.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运行实效与立法建议——基于监测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5):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