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软土地基的含水量相对较高,所以它本身的流动性较强,这就会严重影响市政道路桥梁的稳定性,如果不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就会导致市政道路桥梁地基出现变形、下沉等情况,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重视并有效地解决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软土地基问题十分必要。
关键词:市政道路桥梁;软土地基处理;对策
1软土地基的概念及特征
1.1软土地基的概念
所谓软土指的是组成中含有一定量泥砂或是泥砂成分的土的全称,软土的压缩量和含水量都较高,透水性和剪切强度较低,因此导致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较差。
1.2软土地基的主要特征
软土地基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孔隙比较大,软土地基的土质通常十分松散,土粒与土粒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因此它的空隙较正常土质地基来说更大一些。第二,含水率高,一些靠近河流湖泊的土体,它们的地下水含量较高,导致土地内部含有大量的水分,久而久之形成软土地基。第三,压缩性高,软土地基相对于正常地基来说承载能力较差,因此在受到外界负荷的时候,中间的大孔隙会受到压缩,且土体内部的水分会被挤出,导致土体体积迅速变小,如果此类地基出现在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中,就会导致道路内部结构变形甚至出现开裂现象。第四,透水性弱,由于软土地基本身的含水量已经很大,当遇到多雨天气时,下部无法吸收水分,水源会长期积累在道路上部无法排走。第五,变动灵敏性高,软土地基由于内部存在大量的水分和气泡,导致地基体积十分不稳定,当受到一定荷载力时,极可能由于受力不均造成其体积发生各种变化。
2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准备工作和控制原则
2.1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地区的地质进行仔细认真的勘察,对施工地区的地质、地基、水文方面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为建筑施工提供一定的帮助。其次,要对施工方案进行正确的选择,根据施工地区的调查报告,筛选出几套初选方案,而后根据施工具体情况对初选方案进行集中分析对比,找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施工环境、施工工期、机械设备等方面选定最终施工方案。
2.2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的控制原则
在处理市政道路桥梁软土地基时,应该遵循防治结合的控制原则。首先软土地基的预防性控制的目的是尽量保证路基路面的完整性,及时进行预防性控制一方面能够有效延长市政道路桥梁的施工寿命,另一方面能够节省道路的施工资金。一旦道路的预防性控制工作没有做好,就会使道路桥梁的受损程度增加,同时增加公路修建的补救费用。而修复性控制则主要针对的是软土地基破坏较严重的区域,技术施工人员应该根据路面受损程度和受损类型及时选择恰当的补救方法,这样才能避免道路进一步受损,如果道路的修复性控制没有做好,不但会增加后续修复工作量和修复费用,甚至还会导致一系列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给人们带来财产生命威胁。总之,在市政道路桥梁施工建设过程中,只有对软土地基进行严格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保证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3软土地基施工难点
软土的稳定性欠佳,主要表现为天然孔隙较大、抗剪强度偏低等。在工程施工中,可通过几个特定标准,界定是否为软土路基。一是土壤颜色,通过该标准鉴定时,需使用外观卡对比,若土壤颜色呈现明显的灰色,则视为软土。二是含水率,经检测后,土壤若为液限土质或含水量达到35%以上,则被视为软土。三是天然孔隙比,若土壤的天然孔隙比在1以上,则视为软土。
路桥软土路基施工难点主要表现为,相较于其他路基形式,软土路基受含水率较高的影响,难以确保路基夯实质量,降低了路基整体承载水平,易出现路面塌陷等问题;由于渗水性不足,土壤固结过程耗时更长,整体抗压强度将受到影响;在较大压缩性的影响下,若基于常规方法展开施工作业,则易引发路基沉陷事故。
4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4.1表层排水方法
软土地基表层含水量较多,将软土地基多余的水分排出来是必须的,而这时我们可以使用表层排水法进行处理,进而使软土地基可以满足施工的要求。在使用时,施工单位要全面调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周围的水文地质环境,并进行掌握。如果工程地势低,那么泥石流就极易出现,因此,施工单位就必须在软土地基结构中设置增加防渗层,并且使用吸水性能好的回填材料进行基坑回填,以此来提高排水性能。当工程地势高时进行排水,我们可以利用地势优势设置排水明渠来实现软土地基加固的目标。
4.2加筋方法
施工单位通过加筋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选择不锈钢钢带和竹片等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想使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结构稳定性提高,形成复合地基结构就可以实现,施工单位应该使用土工格栅层和砂石垫层来形成。在施工时,使用的填铺材料和施工工艺必须严格合理的选择,例如在铺设土工格栅层时,铺设必须要均匀且紧密,以免出现地基变形问题。之后在软土地基中加入加筋材料,进而保证软土地基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
4.3堆载预压方法
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堆载预压法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其原理就是利用外部荷载强行压制地基水分排出来,进而使土层之间的缝隙减少,满足软土地基施工的要求。在使用过程中,施工单位在选择处理的各项参数时,要结合着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同时合理确定荷载定额。在预压堆载的过程中,每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和观测,并将观测到的频率和周期进行合理的确定,以保证处理的效果可以符合要求。在施工中,每天加荷应保持在0.1m左右,以免超出地基结构负载能力之外,使地基结构失稳且不完整。在以后的施工中,堆载的地部面积尽量加大,并比顶部面积小。
4.4强夯方法
在进行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时,强夯法也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强夯法在施工中就是将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软土地基的密实度进行加强,进而将其承载力和结构强度进行提高。在使用之前,施工单位应对填充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将放样的测量精度进行提高,设置合理的强夯点,以确保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夯实的顺序应当从两侧逐步向中央推进,同时也要对夯实的频率也要严格把控,进而保证软土地基的密实度能够符合标准。在进行强夯之后,施工单位在验收时,一定要对检测的夯实质量严格要求,一旦发现有些部位存在问题和不足,应再一次进行一次夯实,以此反复,进而达到夯实效果。
4.5高压注浆方法
高压注浆法主要用于淤泥、黏土以及砂性土的软土地基处理,其主要原理就是在软土层深处用钻进成控的方法进行深入高压喷嘴,以保证在软土地基土体浇灌时水泥浆液能够更快的浇灌,充分将水泥浆与土体混合在一起,进而保证形成的板结结构有着较高的稳定性,达到软土地基结构强度和承载力提高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用化学注浆和高压喷射切割等处理方法。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领域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其施工质量也不断提高,但其中软土地基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所以,在建设工程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合理的方式解决软土地基问题,从而确保道路桥梁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推动我国交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生.市政道路桥梁隧道软土地基处理对策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210.
[2]吴海兵.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01):282.
[3]郝志湘.市政道路桥梁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5):140-141.
[4]朱红军.析市政道路桥梁施工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3):244-245.
[5]余钢.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预防[J].低碳世界,2015(3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