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戏剧教育选材与实施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罗金
[导读] 儿童戏剧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肢体动作发展和语言发展。
        [摘要]                
儿童戏剧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肢体动作发展和语言发展。本文以儿童戏剧为主题,从幼儿戏剧教育的选材与实施进行展开,探讨了儿童戏剧在幼儿园中的选材与实施方法。为幼儿教育领域开展儿童戏剧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理论研究支持、具体的实施细节指导。对促进幼儿教育领域开展儿童戏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儿童戏剧        选材        实施       
        戏剧是儿童把握世界、认识自我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人类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拥有一颗戏剧的种子,在孩提时代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戏剧的滋养和启发。儿童通过戏剧表演将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把头脑中幻想的人和物变为现实,通过这种途径来加深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世界的认识。
一、儿童戏剧教育的选材与改编
(一)儿童戏剧的选材
1.选材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儿童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注意力不能持久,精力容易分散,所以选材不宜过长。根,据小、中、大幼儿年龄特点、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将小班、中班、大班的选材定位区分开来。如《汤姆走丢了》中班的幼儿较小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自救的方法,也能够用理性的思考方法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而小班的幼儿则多数是以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相比较之下,这个剧本更适合中班的幼儿。
2.选材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把教育中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用故事情节,带领幼儿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选择与思考方式。可以选择能够反映儿童生活的题材,表现儿童成长中的思考与困惑,应选择积极明朗的主题,以达到引领他们成长,解除他们心中困惑的目的。
3.选材要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由于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萌芽初长状态,所以他们的认识活动总是紧紧依赖于生活的直接经验,他们对对事物多为具体的、表面的理解。从这一特点出发,儿童戏剧的选材,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基础、兴趣爱好、认识范围以及欣赏观看角度,千万不要选取那些儿童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或不宜儿童观看的题材。
(二)儿童戏剧的改编
1.选择适宜改编的原创
(1)不是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能改编成幼儿戏剧,要选择那些贴近儿童生活、儿童兴趣的,符合儿童思维能力和心理特征的作品
(2)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有较强针对性的作品是改编的前提
(3)更必须选择那些情节相对连贯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结构线索单纯的,场景变化比较集中,能够使人感同深受、觉得有趣的作品来进行改编。
2.进行再创作思维
        改编剧本要忠实原作,保留大致情节和主题,根据需要适当增删故事情节与人物的形象变化,比如把描述性文字转化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改编人物旁白和人物心理活动,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个性特点,设计道具、服饰和舞台设计等。
二、儿童戏剧的实施
(一)戏剧表演游戏的实施
戏剧表演游戏是教师引导儿童通过感知、想象和表达,运用肢体与表情、声音的戏剧教学活动。
1.戏剧表演游戏的时间可用于日常生活的过渡环节
        教师可以选择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晨间活动、集体活动、进餐前后、午休前后等时间段选择一个戏剧游戏作为放松环节,带领儿童很快进入戏剧的氛围中,此时的戏剧游戏相当于教学活动中的导入环节。例如,动物音乐团活动,幼儿可分成三组,分别扮演青蛙、小狗和小鸭子。教师提示:“动物音乐团开始演出了,请演员们看指挥。”教师指挥到小猫组的幼儿,幼儿就学小猫叫,指挥到小狗组的幼儿,幼儿就学小狗叫。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变成三组、四组,增加动物类别,提高难度,或同时指挥两组动物一起唱。在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戏剧小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对指令的关注,有助于培养注意力。
2.戏剧表演游戏的空间可灵活多变
        戏剧表演游戏最好选择那些室内可以让幼儿坐在座位上玩起来的游戏,也可以在多功能厅这类空教室,这类空间大,但是需要划定可用空间范围,否则儿童会随时到处乱跑,游离于游戏之外。对于户外空间,一般不赞成使用,户外的干扰因素太多,不便于儿童投入到戏剧假想状态中。
3.戏剧表演游戏要注重机会于引导方式
        在儿童不愿参与的情况下,教师不要强制,应耐心等待、观察和给予适度的支持,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儿童参与,让儿童感受到在戏剧游戏中的自由和满足。此外,对于儿童不太“到位”的动作表达,教师不要做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儿童相互之间的观察、模仿。

                                                                                                        
(二)戏剧小组活动的实施
戏剧小组活动指教师带领8-10名儿童以小组的形式围绕特定的主题,通过身体、声音等方式对戏剧角色创造的过程
1.暖身活动
        教师依据戏剧小组活动的主题,准备相关的戏剧游戏进行热身,可以观看视频、图像等方式调动儿童回忆已有的经验,调动儿童对戏剧主题的思考与表现。
2.角色塑造
        主要通过“假想”对角色的身份、外形、语言或声音等进行塑造,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关照角色的内心,为创造情节做好准备。例如戏剧活动《花木兰》中幼儿要在熟知故事发生的背景条件下,才能够表达出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心情。有故事情节中匈奴来犯前后生活场景的对比,更加鲜明的让儿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3.情节创造
        情节创造包括场景的创作、冲突的产生与解决。依据一定的故事线索,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对戏剧中的场景、故事情节以及角色关系进行想象与创作。幼儿可依据《大卫不可以》中的故事情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家中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不可以做的,并进行想象与创作。
4.交流与分享
        戏剧冲突解决之后,教师引导儿童以自我的真实身份回顾并反思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三)戏剧主题活动的实施
1.时间安排
        戏剧主题活动在幼儿园中的安排要做到少而精,即每个学期各个年龄班可以安排1-2个戏剧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实施一个月时间。
2.环境布置不可或缺
        戏剧主题活动的环境布置,既为儿童营造戏剧艺术的氛围,提供展示的平台,也为儿童继续进行戏剧艺术探索与创造提供时间、空间与材料。例如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中,利用仿真的古装道具、展现了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毅然替父从军的决心,以及告别父母时的不舍之情。通过戏剧场景的变化,给幼儿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
3.戏剧游戏作为活动的引入和结束
 引入环节的戏剧游戏可以将儿童带入到与戏剧活动内容相关的情景、氛围中,有助于儿童从真实的生活情境快速进入到虚构的戏剧艺术情境中。结束环节的戏剧游戏可以让儿童从虚构的、紧张或兴奋的戏剧情境中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
4.适当建立戏剧契约
以活动中的一些事件作为契机来建立契约,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入戏维护规则,赋予儿童角色任务来维护规则。例如在戏剧活动《花木兰》中,有两名幼儿都想来扮演主角花木兰,这时老师就做了一个角色分配的契约,在两名幼儿中开展了一个投票,最终投票选举出了故事的主角。所以,在戏剧活动中,适当的建立契约,可以更好的推进活动的发展。
 结语:
在新时期学前儿童教育及培养中,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及组成部分, 在戏剧表演活动中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在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中,作为教师需要清楚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剧本,并适当进行创编,区分好戏剧表演活动的类型,做好戏剧活动的引导和组织, 确保学前儿童戏剧教育取得更加理想的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元凯. 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杨娟. 大班幼儿戏剧工作坊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