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20/5/2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21期   作者:陈泳新
[导读]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一些基本理念,比如幼儿的发展是整体性的,
        摘要:幼儿园课程的设计首先要遵循一些基本理念,比如幼儿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全面和谐、不偏不废地发展十分重要,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是必要的,本文从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论支持出发,进而延伸到如今幼儿园内生活化课程设计的实践遵循,试图探究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在现阶段中国的教育环境下,一般来说,幼儿教育指的是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属于学前教育的后半程,向前承接3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向后开启6岁以后的初等教育。在这个时间阶段里,个人发展的能力与个性品质开始形成基本特点,是未来成长的奠基时期,同时,在这个阶段里,儿童的身心发展均开始定型,开始能够按照外界的要求进行学习、获得发展,所以说,幼儿阶段是个人教育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在广义上来看,幼儿教育被定义为能够影响幼儿身体的成长、或者是影响幼儿的性格、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活动;而狭义上来说,则是特指幼儿园或其他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幼儿所进行的教育,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等突出特点和优势。由此来看,承载着人生重要阶段教育功能的幼儿园,在课程设计和引导幼儿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下,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设计目标要符合当下时代幼儿发展的新特点,与时俱进, 而课程生活化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实践,理应得到相应的思考和反思。本文旨在以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设计角度入手,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阐述其理论支撑,其次探究一下它在目前的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情况,最后发散一下对未来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论支撑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以生活为基点,并不是将幼儿教育与日常生活划等号,也不是将其变成生活技能训练,而是首先要承认生命的存在和成长的现实,其次要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为受教育的幼儿创造一个能够彰显其主体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的教育,以“教养为重”,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启蒙教育之外,还需要在生活上对儿童进行照顾与养育,传统的课程设置上,以综合课程为主,主要涉及语言、科学、健康、艺术、社会等五个领域,帮助幼儿形成对世界整体的认识,在学习方式上以做游戏为主,因为幼儿所具有的阶段性格特征,所以选择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体验、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思的研究认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日本学者木树久一则认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逐次递减的规律,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综合来看,我们可以得出“3-5岁为个人成长过程中智力开发的最佳阶段”的结论。不仅如此,这个阶段同样也是幼儿人格健全、形成正确性观念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幼儿教育能够帮助塑造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在此阶段内用正确、高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是显而易见的重要。而生活化的课程设计,正是满足了上述需要及时代要求的一种趋势。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幼儿可能存在不同的表现,同一个幼儿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状态,这其中存在一个学习动机的问题,如果幼儿有求知欲、有对世界的好奇心、主动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对其收获新经验和新知识是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的,所以,幼儿教育必须注重对幼儿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这极大地有利于幼儿的成长。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存在三种常见类型的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幼儿教育课程生活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附属的内驱力,通过给幼儿创造一个平等的、足够受关注和被鼓励的学习教育环境,提高幼儿完成学习任务的内驱力,从而促进幼儿学习、认识世界,更好更快的成长。

?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我国的幼儿教育由来已久,历史悠长,早在西汉时期编纂的典籍中就有关于幼儿教育的叙述;在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于湖北武昌设立蒙养院,1922年定名为幼稚园;民国以来的宋庆龄、陶行知、张雪门等人均对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而后于1981年10月,我国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幼儿教育的内容,指出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贯穿在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等全部生活与活动之中;近几年来,进入智能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幼儿教育的资源也得到极大地提升,出现电台、有声读物等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由于资讯获取极为快捷、方便,在国内外幼儿教育成果的对比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幼儿教师都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幼儿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对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的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首先认识到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虽然智力或单一的技巧能力如钢琴、舞蹈等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注重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特点,注重其人际关系、环境、表现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便有了主张儿童通过自然经验、游戏与社会交往等方式去自主学习和认知,而这,正是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一种趋势体现。
        不少幼儿教育机构在如今的课程生活化实践中,能够认识到为幼儿创造、提供一个平等自主的成长环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根深蒂固的传统理念,轻易难以改变的幼儿教育大环境等等因素而备受限制,以致于推进困难。但正如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承认的那样,只有在一个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产生合理、创新的思维,所以,推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势不可挡,这是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培育孩童而必须做出的努力。

三、未来幼儿园课程设计的思考
        基于现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情况,笔者对于未来的幼儿教育及幼儿园课程该如何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对于优秀孩童的培养,可以吸收、借鉴、学习美国大学的常青藤盟校的教育理论,可概括为“常青藤原则”,即强调教育的对话性和互动性,要求父母或老师尽可能把自己摆在和幼儿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吸收知识,让他们自发地提高理解力、分析力、感受力和表达力。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明确,幼儿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学知识,而是能够让幼儿形成让其受益终生的品质和情感能力,
        在具体实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多采用“游戏”的方式,并且适当地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引入课程,将其简化,培养幼儿时期的社会参与度以及社会问题敏感度,有助于孩童养成爱思考问题、善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幼儿的独立性,应尽早将孩童看作独立的个体,锻炼其独立自主地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麻烦的能力。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所主张的那样,幼儿从出生起便对环境保持着不断地探索,而随着他运用自己身体的熟练度的不断增加,其探索环境的范围也会日益变大。而在此过程中,幼儿将会不断获得各种经验,为其日后更为高阶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同时探索过程中的成就感将会形成一种正向循环,引导着儿童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自信、积极、独立、主动的正向性格特质。所以,在未来的课程设计中,应该要保证幼儿自由活动的环境与范围,力争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他自由探索与发展,为以后的广阔人生搭建起人生最初的框架。

四、结语
        蒙特梭利曾说:“成人应该敬畏儿童。”每一个成人都曾是儿童,这是无法分割的,作为现阶段的成人教师,为了新一代的儿童发展而不断探索更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设计等,是生命的大循环。对于教师来说,用科学的方式和态度去观察和研究儿童、积极地引导儿童的全面发展,是神圣又庄严的。教师应是儿童自我发展的“援助者”、优异环境的“创造者”,更好地幼儿教育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毕竟今日的幼儿,该是明日社会的栋梁。

作者简介:陈泳新(1978-09-13),女,汉族,籍贯:广东省高要,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幼教高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