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成就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韩映
[导读] 摘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在项目规划、投资安排、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灌区工程状况明显改善。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四川都江堰  611830
        摘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在项目规划、投资安排、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灌区工程状况明显改善。同时工程建设管理也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灌区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灌区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都江堰;续建配套;成就;思考
        一、都江堰灌区建设基本情况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灌区发展缓慢,到1949年灌溉面积仅282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灌区得到快速发展,对渠首工程和老灌区旧渠系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兴建了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总干渠及配套渠道,从北、中、南三个方向穿越龙泉山,将岷江水引向川中丘陵区。1986年开始对都江堰灌区进行了第一、二期扩改建工程建设,1996年开始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了都江堰灌区发展。
        二、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成就
        1、抓好前期规划,科学选择项目
        在《都江堰灌区总体规划报告》基础上,灌区以“打造人民渠、东风渠两条高速输水通道,扩灌大英、简资、井研三片丘陵灌区,重点整治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重点病险、‘卡脖子’工程和效益显著、有利于灌区改革、具有一定投资配套能力”为原则编制完成了《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修编本)》并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使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安排有章可循,提高了灌区建设的科学性。在《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修编本)》范围内按轻重缓急选定项目,编制年度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经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水利厅批准,保证了灌区实施项目储备,为争取中央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已批复的年度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按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在突出重点和兼顾一般相结合、实现灌区均衡发展和综合受益的原则上重点安排前期工作做得好、项目管理好、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好的项目为年度实施项目,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2、合理安排投资,保证规划实施
        都江堰灌区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老化破损严重,需要整治的项目多,在《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修编本)》范围内,结合灌区实际,遵循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程序完备、有效监管的原则,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投资。经过20多年的建设完成了对人民渠四期干渠、六期干渠、七期干渠;东风渠总干渠、老南干渠、新南干渠、眉彭干渠、牧马山干渠、黑龙滩东总干渠、南总干渠;三合堰干渠等骨干渠道的彻底整治;新建人民渠七期干渠石垭隧洞等“卡脖子”工程;新建大佛水库分干渠,石马分干渠、梅旺支渠、马踏支渠、战斗支渠、千佛支渠、三江支渠、简资干渠、祥符分干渠、西口林支渠、大英引水支干渠,大英五五分干渠、高永支渠、星光支渠;改造完成都江堰渠首闸群、人民渠进水枢纽、射水河枢纽、青白江任家沟枢纽、仁和堰枢纽、杨柳堰枢纽、北四支枢纽、外江石头堰枢纽、泗江堰枢纽、顺江堰枢纽等重点建筑物;完成灌区信息化1-3期及量测水设施建设。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打通了人民渠、东风渠两条高速输水通道,灌区“卡脖子”和严重病险工程得到初步解决,基本建成三片丘陵扩灌补水区,新增灌面82万亩,改善灌面480万亩,截止2019年都江堰灌区灌溉面积达到7市37县1089万亩。
        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建设程序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是一个管理探索的过程。按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灌区实际,制定《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手册》开展灌区建设管理工作,规范灌区建设管理程序。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按照都江堰水利工程“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项目法人按照“建管合一”原则进行确定。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负责,对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安全、资金管理负责,做到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责任落实。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按照《招投标法》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按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招标方式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组织招标,工程招标实行双备案制,项目法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按规定将招投标相关资料报四川省水利厅招标站和发改委招投标处进行备案。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行监理制,项目法人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招标方式确定项目监理单位。监理单位按照监理规范和合同的要求,组建项目监理部,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确保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及监理人员到位。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按照法律法规及建设管理相关规定签订合同条款,合同文本规范,合同金额依据充分。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对各参建单位履行合同情况进行定期督查,资金拨付严格执行合同约定,严禁合同管理随意性。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工程质量由项目法人负全面责任,监理、施工、设计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参建各方严格按照《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手册》的要求配合四川省都江堰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站开展质量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质量监督管理程序。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作为项目主管单位负责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央资金的统一管理和拨付。项目法人完成开工备案后向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申请拨付工程进度款,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按照工程实施进度情况审核并向项目法人拨付工程进度款。各项目法人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财建[2002]394 号)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好账务设置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人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和标准使用资金。
        三、加强都江堰灌区建设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1、加快灌区骨干工程升级改造
        都江堰灌区通过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按照水利部及四川省水利厅的统一安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将在2020年全面完成。但《四川省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修编本)》受当时条件的限制灌区内很多渠道未纳入规划,无法实施,加之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还未全面完成。受资金限制建设标准低,高边坡和深挖方渠道安全问题突出,工程设施不完善,仅限于满足渠道的通水功能,加之建设周期长,经过20多年运行部分渠道出现新的病险问题,灌区骨干工程需要升级改造。骨干工程改造内容应进一步完善渠道输水及排水系统,改善控制性建筑物及更新管理设备,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衬砌和护堤形式,达到输水通畅、生态美观的要求,同时要构建布局合理、引排得当、蓄泄兼筹、生态良好、多水源互补、互通的连通水系,为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硬件支持。
        2、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都江堰灌区通过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水利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灌区的信息化管理仅限于对信息的采集和存储,未能对信息进行深度处理、利用、反馈、决策。都江堰灌区现代化建设应按照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在灌区信息化的基础上,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为灌区管理提供智慧调度、智慧预警、智慧决策等技术支持,从而使灌区建设管理直观可视,有理有据。在现代化灌区建设起步阶段,可选取部分示范区开展建设,通过加强理论及技术指导,完善建设及管理制度,形成体系完整的建设标准及模式,为灌区全面实行现代化提供参考依据。
        3、确保前期工作充分
        由于设计单位普遍对新时期水利发展方针,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认识不够,不少设计人员仍然没有转变传统、狭隘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落后,加上时间紧,任务重出现设计方案深度不够,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变更较多的情况,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年度投资计划下达后,项目法人要按照现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认真做好初步设计工作,确保初步设计报告的深度和质量;要加大协调力度,有效推进财政评审工作,确保财评结果科学合理;要提前做好征地、拆迁、赔偿等相关工作,特别是新建工程涉及占地,手续繁杂,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对接协调,尽快完成土地预审等要件的办理,为工程顺利开工和实施提供良好条件。
        4、强化建设过程管理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涉及7市37县,由于资金不足,有的市、县多年未安排项目,项目法人不熟悉建设程序,地方部门干部交流较快,人事变动频繁,技术岗位工作缺少连续性,项目管理能力欠缺。部分项目单位前期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建设过程放松要求,重视程度不够。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建设管理过程的重视程度,完善工程检查体系,成立项目检查专家组,实施工程建设整体追踪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训计划,通过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开设讨论组定期组织讨论等形式,开展各灌区管理单位间互相交流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建设管理水平。
        5、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2019年起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到灌区后,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水利厅将投资计划再分解到各项目法人,各项目法人根据投资计划预算、工程进度等提出支付申请,分别向本级财政部门申请中央资金。这种资金拨付方式大大削弱了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能力,特别是地方财政困难市、县存在中央资金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的风险,影响工程顺利实施。项目主管单位应该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修改完善灌区中央资金管理规定,组织专业财务人员定期对项目资金到位、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6、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主要安排在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区农业县,地方财政吃紧,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每年安排省机动财力1100万元作为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市、县级地方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保证工程建设标准。项目主管部门在争取加大省级配套资金的同时应完善地方配套资金自筹和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实行奖惩制度,将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纳入投资计划安排考核标准,形成激励性的项目投入机制。
        7、加强验收工作
        项目竣工验收是全面考核建设项目成果的重要环节,其中工程档案的质量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档案管理工作应贯穿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由于建设管理不够规范,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普遍存在重视实体工程建设,忽视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现象,造成资料收集不全,加上管理人员变动频繁,资料档案一致性较差,甚至出现部分建设资料遗失的情况,严重影响工程竣工验收的顺利推进。项目法人应落实专职人员做好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工作,各参建单位应明确各自的归档责任,及时向项目法人移交应归档文件材料。项目法人应对已实施项目进行分类梳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推进验收工作,确保工程按时完成竣工验收,及时移交使用,保证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四、结语
        都江堰灌区在做好灌区现代化规划的基础上,扎实开展前期工作,通过合理安排投资、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资金监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灌区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把都江堰灌区建设成为先进、高效、生态的现代化灌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