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随着中国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逐步推进,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国家公园的建设对原住民生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权属、产业模式和损害赔偿方面。同时,旅游业的缺失导致国家公园内原住民产业替换速度慢,收入来源受阻。通过文旅结合、发展新型旅游业等方式,为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募集资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关键词:国家公园;原住民;生计
一、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背景
201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公园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之前因多头管理导致的碎片化问题,有效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与体制保障、机制创新。
二、国家公园建设引发的原住民生计问题
因国家公园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一些原住民生计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权属、生产方式、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三方面。
土地权属问题:国家公园公园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往往已分包到户,在这部分土地上进行规划建设,涉及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往往需要对农民进行补偿,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方式因各地情况不同,难以有统一的标准;部分经济薄弱地区补偿政策往往难以达到农民的预期,造成规划落地困难;部分村庄涉及到搬迁撤并,农民新居建设、搬迁后生计的问题往往需要地方政府解决,解决不当还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马永欢)
生产方式:由于国家公园实行最严格保护政策,影响环境的产业需要进行腾退。腾退的时间、腾退的进度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个人进行协商,往往涉及到补偿的问题。补偿的方式也因各地情况不同难以统一标准,部分厂矿企业往往是经济薄弱地区的纳税大户,同时涉及到大量当地人口的再就业问题;部分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进行改变,涉及到生产场所改造、生产技术再培训、经营补助的问题,同样是对地方政府财政的考验。(高雪霏)(姜春前,吴伟光,沈月琴,李兰英)
野生动物肇事补偿:部分野生动物种类多,生态系统完整的国家公园往往涉及到人兽冲突的问题。主要分为旗舰物种为主的肉食动物攻击家畜问题和部分植食动物偷食农作物的问题。因为农户保险意识往往薄弱,市场上也缺乏相关保险产品或保险费用过高,肉食动物偷食家畜的问题往往需要政府对农户进行补偿,由于财政拨款有限,补偿认定标准往往较严苛,补偿数额也较有限,难以完全覆盖农户的损失;因为要保证旗舰物种的食源稳定,且偷食动物往往属于“三有”保护动物,如大部分地区的野猪,原住民难以采用适当办法来阻止其损害行为,其给农户造成的损失同样涉及到上述问题,给本就收入微薄的当地原住民造成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野生动物-地方政府-原住民三输的局面。(周学红)(李雨晗)
同时,原住民收入普遍偏低,国家公园的建设如不能保障其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势必会影响国家公园的建设水平;国家公园内的特许经营、生态体验旅游活动等往往停留在纸面,相关法律法规限制过死;国家公园作为行政管理单位处理与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双方地位不平等,原住民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解决途径探讨
综合总结以上国家公园建设对原住民生计的三个方面,是自然保护与原住民发展权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这四方面着手:
1.改变当地原有的粗放经营的产业形态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以第一产业为主,产品主要为大米、黄牛肉、木耳、其他菌类、人参、林蛙等。因自然条件好,大部分产品获颁地理标志产品。
但由于产业规模小、产品初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足够影响力的品牌是相关产业的共性问题,直接导致好的产品销路受限,价格较低,最终影响国家公园内原住民的收入;小规模的种植养殖导致相关废弃物收集成本提高,农户处理意愿低,导致对环境的污染(刘志宏);国家公园建设加大了对相关产业的限制,对其规模和产品品质产生影响,相关产业升级替代所需资金对当地政府和原住民造成压力(韩非池)。
2.通过文旅结合等方式为旅游业引流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所处的吉林延边地区长期以来只开发了少量传统森林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相比没有独特性。游客分布以省内为主,缺少知名度,且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省内居民不了解虎豹公园相关讯息,纵观延边地区历史,是为数不多的一部清末背景下来自国外和内地的移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共同努力奋斗,开拓进取的边疆开发史。这里发生了很多对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力的事件,可以拍摄严肃纪传体历史正剧和电影。通过传统影视平台和新兴互联网平台,把延边地区介绍到全国范围,且其独特的朝鲜族背景,在开拓韩语文化圈市场上有一定优势。达到为国家公园引流的效果。
3.建立旅游业为导向的新型产业
国家公园肩负着教育国民自然知识,审美启智的重要功能,旅游服务不可或缺。由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设立目的是为保护旗舰物种的栖息地不受破坏,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不再适用。需对不同游客进行分流:大众游客引流至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科普体验中心和附近景区,主要以博物馆游和城市休闲游为主;专业游客采用预约制,由国家公园派出向导,在指定范围内进行徒步、观鸟、环境教育、历史遗迹探索等自然体验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带来游客的同时,对国家公园内原住民原有产业进行升级,为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在线商店供应高质量的、符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新型特产,提高产品利润率,从而使原住民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的同时,生计不受影响;同时通过开展旅游业,提高国家公园的财务自给率,使得国家公园运转可持续化。
4.建立弹性价格机制下的野生动物补偿制度
对国家公园门票、特产销售、当地住宿、餐饮等环节探索实行弹性价格制度。根据当年野生动物对国家公园内原住民造成的牲畜、农作物等损失,在政府补偿、保险赔偿的基础上,将一部分损失折价计入门票和相应特产价格中,在销售环节对游客进行说明。通过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国家公园的保护事业,将野生动物造成的负面损失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证原住民对国家公园建设和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支持态度,从而使国家公园运转持续向好。
总结
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对原住民生计影响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乃至文化思想问题。需通过经济手段引导,通过产业升级、开发旅游业使得第一第三产业融合、建立保护成效支付、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等机制,使得原住民直接分享国家公园建设成果,才能促使其真正拥护国家公园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高雪霏.“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南方农业 2019:170-171.
[2]韩非池.“从汪清“黄牛三问”看农业产业化政策着力点.” 北京:中国经济导报,2019.
[3]姜春前,吴伟光,沈月琴,李兰英.“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和成因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5年04月:85-87.
[4]李雨晗高煜芳.“从补偿到保险赔偿:经济手段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成效探讨.” 科学 2019年05月:5-9+4.
[5]刘志宏.“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发展研究.” 延吉:延边大学,2014.
[6]马永欢.“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路径初探.” 北京: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7]周学红,马建章,张伟,肖文礼.“珲春自然保护区居民对野猪的容受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资源科学 2008年06月:87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