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库尔勒分公司 新疆库尔勒市 841000
摘要: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新疆,关键在农村,重点与难点也在农村。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时代特征,推动城乡关系重构与城乡融合发展,按照四化同步规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是加快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规划建设;新方案
引言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其明确的主题和重点任务。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发布,对我国如何进行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的顶层设计。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农业农村工作置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优先位置,先后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认为其是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并认为其将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其他战略一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乡村治理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是近年来的一大热点问题,是指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乡村的文化水平、生态水平、民生水平和治理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共建、共治、共享,促进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1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我国的农业取得显著的进展,农村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的实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也是进入新时代党对农业发展思想所作的进一步创新性探索。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尤其体现在乡村,人民群众日益向往美好生活,而现阶段我国乡村发展尚不充分,城乡发展并不平衡。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基于社会主要矛盾所衍生出的农村和农业发展现实问题的有效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新的理念、形成了新的思想并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这些都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同时,它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实践要求。综合研判我国经济社会和乡村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较为成熟。这些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彰显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逻辑必然性。
2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
2.1乡村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乡村总人口下降趋势明显,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显现。从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来看,相对集中居住在农村日趋普遍,一些地区甚至因高度工业化呈现明显的城乡融合态势,长期熟人社会形成的固化的乡村人口居住结构已裂变。
2.2促进乡村发展的整体性制度改革还需深化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尚未建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是乡村发展和振兴最大的制度障碍。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造成了资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快速非农化,农村的空心化、深度贫困化,以及水土环境的恶化。现有的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也是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上推进,造成城乡土地发展权、流转权和物权的不平等,以及城乡抵押权力、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不平等,阻碍了乡村的发展进程。在具体实现路径方面,对城乡融合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机理阐释,指出空间均衡模型和城乡等值线分析法是研究城乡关系较好的工具。乡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建构、组织力和治理结构等方面仍然存在现实困境。
2.3乡村振兴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
农业农村优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内在需求,是促进农业发展由增产到提质的中坚力量,也是实现其他领域振兴的能动性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人才现状、人才流失的原因以及引才路径开展分析。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乡村人才纷纷投入城市建设中,青壮年劳力、高素质人群流失严重,留守基层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基层干部,另一类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此外,农业推广人才,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严重匮乏。涉农本科毕业生,升学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高达90% 以上,仅有少数人从事农业推广、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相比城市,农村生活环境不佳、发展机会不足、文化吸引力匮乏,再加上对农民职业的偏见,导致农村对人才引力不足。
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规划建设新方案
3.1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的互融
乡村振兴给粮食安全带来机遇。针对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这一要求,目前学者们的论点主要集中于: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技战略,加强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从农村建设角度来看,通过建立中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将会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而城镇化对农业技术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进而会对粮食安全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总结我国历史农业发展道路的经验后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的整体联动在本质上就是实现“就地现代化”,在不转变农民身份、农村土地性质的基础上发展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2推动城市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促进各类资源要素由城市向乡村、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自由流动。一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城乡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市场化要素价格形成与传导机制,保障城乡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资源要素。如,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土地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的机制与市场,以市场引导土地价格形成,让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确保农民土地增值收益享有权;通过土地用益物权作为质押,撬动城市资本下乡,带动城市工商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农村积聚、向农村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面消除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限制性等规定,与此同时,吸引在城市小有积累的能人返乡创业,搭建好创业平台。二是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需要推进农村放管服改革,优化乡村投资环境与营商环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城市要素入乡进村的适配能力与乡村对城市要素的承接能力。
3.3深化农村改革,优先保障农民利益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在适度放开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基础上,鼓励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有效利用闲置存量建设土地积极吸引工商资本,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实现同地同价,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既有近期目标,也有远景谋划,既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又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长远规划。
参考文献:
[1]邓菊秋.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11-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06(001).
[3]《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