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韩枫 程倩 肖霞
[导读] 摘要: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对外,存在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以及舆论监管的缺失等问题,对内,也存在着思政课程形式单一、流于表面、功利性过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必须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要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关键字: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我国的方向和旗帜问题。同时,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肩负着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是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新时代高校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性
        我国正值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国内改革方兴未艾,国际社会波谲云诡,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对人才和智力的需求是无比迫切的,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教育关乎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就这要求高校办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从全局来看,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抵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武器。面对西方国家意识形态以及错误思潮的侵蚀渗透,高校作为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不断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从个人来看,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同时青年大学生尚未完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因此,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引导学生创建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努力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的发展迈入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声音竞相发声。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就更加重要与严峻,当前我国的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要有以下问题与挑战:
        首先,西方国家“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输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的开放度和包容度不断提高,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文化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等等;与社会存在多样化相对应,社会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纷纷涌入我国。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也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的重点。这些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着自身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通过各种隐蔽的手段,不断向我国渗透其思想和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不断地充斥在他们的影视文化作品中,潜移默化地被部分学生所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消解。这不仅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挑战,也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挑战。
        其次,网络信息的复杂性以及舆论监管的缺失。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出现使得传统主流媒体丧失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优先权和主动权,一大批高校学生“网民”,他们不再只是从主流媒体获取信息,而是在网络上相互交流。网络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这就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创造了契机。一些反华势力、敌对势力虎视眈眈,故意在网络上传播错误信息,抹黑政府,煽动误导群众,鼓吹西方价值观。更有甚者,公然否定历史,甚至捏造历史。这些“非马”甚至是“反马”的错误论调充斥在网络上,给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的一个群体,对网络上复杂的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同时由于网络舆论的监管的难度大以及造谣犯罪成本低,这就使得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使网络成为了各种负面信息以及错误思潮的发源地和放大器,使得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
        最后,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可否认,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外部存在许多矛盾,其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总体来说,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四门思政课为主体,但在课程教学中,大多数课程形式单一,主要仍是以理论灌输式学习为主,创新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兴趣缺失,缺乏学习热情。

与此同时,思政课采取大班上课,没能考虑到文理工医农等不同学科学生的理论基础与专业背景,这就导致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以及班级内的学科交融,学科的多样性与学生理论基础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给思政课的授课带来了极大的要求,而大部分学校在分班、授课时忽视了这一点,由此导致了部分学生面对高于或低于自身理论基础的学习内容时,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难以对这类课程产生兴趣。第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学生的自身专业结合不紧密。近年来,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但学校对于意识形态建设仍然过于浮于表面,重理论重形式。大部分的意识形态教育仍然依托于思政课,讲座等模式,形式太过同一,没有结合不同专业来分析,“理论性”“政治性”太强,难以让学生有参与感,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心理。第三,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功利性过强。这也是传统教育的“遗留问题”,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并且内化于心,而部分高校在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把意识形态建设本身当作了一种目的,以高学分,评优评奖等来吸引同学,其结果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也越来越功利化,并未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措施
        首先,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习近平指出,要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因此,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突发问题、敏感问题,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坚决走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线,敢于发声、敢于亮剑,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强化党委领导,各部门系统配合。高校要强化党委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同时,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较大的系统工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部门: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和思政教学部等,必须要齐抓共管,层层部署,节节发力,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要党委领导班子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组织党委领导班子“三个史观”学习教育,即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奋斗历史,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扎实理论根基。
        其次,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新时代,高校更要主动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创造清明的网络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交平台和新媒体。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积极搭建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高校校园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意识形态教育贯穿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预警机制。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舆情的突发性,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抢占网络意识形态的道德制高点。高校要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置预案,严格监督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及时把握信息发布和反馈情况,主动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收集易引发舆情的敏感信息,做好舆情研判,把握舆论导向,尽量降低舆论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面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多样的特点,高校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束之高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现实情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活、讲深、讲透。一方面,要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文明校园,发挥校训和校风的熏陶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各校特色,定期开展具有红色主题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如红歌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话剧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另一方面,要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打造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学校要着力打造一支思想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具有优秀教学能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堂,将当下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引入课堂,创新教学方式,运用专题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方式讲好思政课,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情感共鸣,增强课堂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充分考虑文理工医农不同学科的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背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紧密结合不同专业,进行层次化、差异化授课。此外,还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师和校内其他专业教师的联合备课会,借助学科优势,共同打造思政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朱继东.让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J].人民论坛,2019(36):117-119.
        [2]宋扬.新媒体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挑战与应对[J].未来与发展,2019,43(12):16-20.
        [3]田鹏颖,李雨珊.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6):14-18.
        [4]王伟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5(15):13-15.
        [5]陈定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3-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课题(教师专项),课题名称: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路径研究,课题编号:MYJS2019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