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装配式建筑项目重难点及信息化管理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井猛猛
[导读] 摘要: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工具,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得以充分共享。
        身份证号:13063019910703XXXX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BIM(建筑信息模型)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工具,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得以充分共享。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特点,应用以BIM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实现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项目总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BIM;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信息化
        1工程概况
        背景工程由12幢17~18层高层住宅、地下停车库以及7幢配套及设备用房组成。1#~12#楼高层住宅均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40%。地下室及1层均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2层及以上竖向结构拟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形式,水平结构拟采用钢筋混凝土叠合梁板结构形式,首层及屋面采用现浇梁板形式,阳台、空调板、楼梯等均采用预制装配构件。
        2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的重、难点
        1)深化设计管理重难点: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深化设计作为原创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过程,是影响项目质量、造价、工期的关键因素之一。深化设计管理既包含了如何减少预制构件规格、提高构件的标准化,从而减少构件模具种类、提高周转次数,也包含对土建、幕墙、精装、机电等专业的综合协调。
        2)构件加工管理重难点:项目由12幢17~18层住宅楼组成,预制构件按照不同户型区分,规格与数量多,预制构件的加工、运输、仓储、吊装等材料管理复杂。
        3)总包管理重难点:装配式建筑有其独有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特征,需要总承包单位的识别与管控。此外,施工全过程涉及众多专业单位,对总承包单位的集成与协调能力要求高。
        3BIM平台建设与准备
        针对本项目的工程难点,项目部拟采用BIM、物联网、云数据等现代信息化工具辅助施工管理。项目利用BIM在深化设计、施工技术模拟、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成熟应用,并结合项目部实际需求搭建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协同工作平台,再通过二维码技术对预制构件的加工、运输、仓储及吊装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
        3.1BIM平台基本情况
        项目部将项目BIM模型上传到BIM平台,通过平台的轻量化技术,使呈现的模型满足容量小、信息完整的使用要求,可在PC客户端和移动设备端随时查阅。
        3.2构件资料的上传和二维码的使用
        在导入模型的时候,自动为每个模型构件生成二维码,二维码可和构件及芯片一一对应,构件在出厂时打印出每块构件对应的二维码,并粘贴在预制外墙板上。通过客户端可将所有构件所对应的图纸、照片等上传至服务器,并绑定对应模型,在现场扫描构件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该构件的详细信息。
        4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4.1设计深化信息化管理
        作为建筑工业化的产物,预制构件在加工厂生产后运输到现场进行吊装,故预制构件设计和加工的精确度直接决定了现场吊装的准确度。预制构件设计和加工的精确度并不仅仅指预制构件尺寸上的精度,更重要的是土建、精装饰、幕墙、机电等专业的预留预埋在设计阶段的协调、消除专业之间的碰撞及最终反映在加工阶段的成果,使得后期的返工减少到最小。各专业的BIM模型通过平台整合,业主、总承包单位、各专业设计及构件厂均可通过平台上传、下载各自所需的模型,使深化设计方收集到的信息更全面,从大面上消除了后期因图纸原因造成的返工。
        4.2构件管理信息化管理
        整个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预制构件加工完成、预制构件发货、预制构件进项目、预制构件吊装完成。


        4.2.1预制构件加工完成
        项目部将建好的BIM模型上传到BIM平台,某个预制构件完成后,由构件加工厂的人员通过BIM平台打印构件二维码,打印的二维码粘贴在构件表面。
        4.2.2预制构件发货
        加工完成的构件粘贴好二维码后,在准备发货前,加工厂工作人员会在系统里更改构件状态为已发货,此时扫描二维码可查看构件的最新状态。
        4.2.3预制构件进项目
        预制构件送至项目工地后,经质量验收合格,移交项目部,项目管理人员会在系统里更改构件状态为已至现场,此时扫描二维码可查看构件的最新状态。
        4.2.4预制构件吊装完成
        预制构件吊装完成后,经自检及监理验收合格后,项目管理人员会在系统里更改构件状态为安装到位,此时扫描二维码可查看构件的最新状态。
        4.3质量管理信息化
        现场管理人员发现问题,并通过手机端拍照记录问题,将质量安全问题反映给相关责任人。相关责任人对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后的照片上传,系统发送通知给发起人,发起人验收完毕后闭合流程。在后台找到相应问题,并生成相应问题整改通知单。
        4.4安全管理信息化
        项目部通过BIM技术对现场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将模型上传到平台,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随时掌握现场危险源的位置。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巡检过程中,对于最新出现的安全隐患,可以拍照上传并附加到模型中,上传的问题会在网页端按照不同的维度(时段、责任人、专业、类型等)对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汇总,方便了解现场的实时状态,对质量安全做到更有效的把控。
        4.5总包管理信息化
        总包单位为参建各单位的主要管理人员在BIM项目管理平台上开立账号、分配权限,通过平台的协同功能进行总承包管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交流模块发起话题,将施工过程中需总包协调的问题进行反馈,并可指定相关人员进行回复;总包也可通过交流模块给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发出指令,问题解决和指令完成后话题方可终止,方便了信息的交流与追溯。其次,可以通过计划模块将预制构件等材料进场和施工计划发送给指定单位,也可以将一定时间内各专业的施工计划进行整合,提高了沟通效率。
        5实施效果
        通过构建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加工、施工环节的基于BIM的项目管理平台,可以做到各个环节数据与信息的无损共享。各个参建单位的协同管理,工程质量、安全、材料等的直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实现了工程在深化设计、构件管理、质量验收、安全文明、总承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综合管理,有效解决了深化设计管理、预制构件管理、总承包管理等各方面的难点,为同类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6结语
        推动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发展是实现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发展是我国建筑业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纵观国内外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就实践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在政策支持、完善行业标准、开发信息技术等方面有所建树;我国在政府引导下虽然也展开一些实践,但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政策不明确、技术落后等问题。理论研究方面大多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展开,涉及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信息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这些研究大多是基于建设过程中各主体紧密联系展开研究的,聚焦于施工阶段及其它某一具体阶段的信息化管理研究尚属鲜见。因此,以施工阶段为例,揭示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剖析施工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流程及信息化管理实施过程对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界定施工阶段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阻碍因素,探讨装配式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路径及优化过程。以此丰富装配式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体系,推动装配式建筑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浩文,周冲,韩超.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信息化应用[J].建设科技,2017(15):21-23.
        [2]周冲,张希忠.应用BIM技术建造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方法[J].建设科技,2017(3):3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