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结构中混凝土施工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卢文杨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卢文杨 刘全栋 姜威 刘润
[导读] 摘要: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速度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较过去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新时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许多行业的发展速度都获得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也较过去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做好技术的选用和控制,确保工程建筑施工质量不受负面影响。
        关键词:建筑结构;混凝土施工;问题质量;控制措施
        1.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1.1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特点
        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标准的不断完善,现代工程建筑施工的要求也变得更高更严格。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工程建筑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建筑的整体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重视。但在实际施工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出现问题的风险很高,常常会出现质量缺陷,威胁到建筑的使用性能。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会使用到多种复合材料,其中有水泥、砂砾、碎石、钢筋等,相较于传统的建筑结构,钢混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加优越,一是它具有更高的强度,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较高的强度,可以有效支撑柱或是墙的构建。二是具备良好的防水效果,能够避免工程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渗漏问题。
        1.2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影响因素分析
        其一,混凝土结构原材料和配置方法。原材料对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若是材料质量不合格,那么施工质量必定也是不合格的。同时材料在配置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缺陷导致混凝土结构施工受到负面影响。
        其二,人为因素。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许多人为因素也会导致质量缺陷的出现。如施工人员未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开展作业,为了图方便,随意更改施工工序,缩短施工时间等。在混凝土浇筑之后,没有按规定采取养护措施等。
        其三,环境因素。现代工程建筑施工的周期较长,一般会经历多个季节,在一些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施工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高温和低寒天气下,混凝土会在温度的影响下出现不利反应,对施工作业带来不便。
        2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分析
        裂缝是建筑混凝土结构最常见的病害。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干燥收缩裂缝,温度收缩裂缝,沉降变形裂缝等。混凝土是一种无机结合材料,其内部组成成分之间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当外部温差过大或者湿度不足时,就容易在混凝土表面产生干缩裂缝和温缩裂缝。此外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时间过早等也容易使混凝土出现开裂。裂缝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混凝土外观,同时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物的承载能力和长期耐久性,是建筑混凝土结构需要要重点防治和治理的病害。
        2.1 温度因素
        建筑混凝土材料主要由沥青料,粗细集料等构成,这些材料具有热胀冷缩特性,外部环境温度高低变化过大,混凝土材料会由于热胀冷缩而出现形变,加大混凝土内部结构内应力,当内应力超出材料荷载力,混凝土结构裂缝即产生。而在混凝土浇筑环节,水泥材料散热过快而混凝土散热速度较慢,这一过程也伴随有内外结构温差,进而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1]。
        2.2 配比因素
        建筑所用混凝土需要在配制上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对水灰比等要进行科学设计,如配比不科学,出现混凝土水分含量过高等,混凝土内部结构会产生大量气泡,当气泡炸裂时,会使混凝土的荷载应力受到损害,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现象。
        2.3 现场因素
        一是建筑施工现场地基处理不当,如地基基础土质欠佳、地基出现渗水或有冻土存在时,极大概率会出现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混凝土浇筑后会导致其内部结构出现受力上的变化,从而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此外,混凝土具备流动性强及坍落度大的特点,在泵送混凝土环节,因泵送条件及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出现泥浆过多骨料较少的问题,泥浆骨料剥离,导致混凝土大量流失水分引起收缩裂缝。


        2.4 施工因素
        施工因素也可称为工艺因素,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振捣等环节因工艺步骤控制不力而引起施工裂缝[2]。例如,建筑混凝土模板施工中,设计不合理或过早拆模会引起裂缝;在运输、拌和混凝土时,质量标准不合格或操作不当会带来混凝土裂缝。
        3.工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
        在现代工程建筑中,根据浇筑部位的不同,可以将混凝土浇筑技术分为底板浇筑、墙体浇筑、顶板浇筑等几种。其中底板浇筑对混凝土结构厚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施工中,要做好散热处理,否则很容易在结构表面出现裂缝。同时浇筑所用的混凝土要控制好水灰比,确保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在墙体浇筑中,使用的砂浆应和墙体保持一致,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每层厚度控制在40cm上下,且在各层浇筑作业之间要空出一定的时间,使结构充分散热,但最多不超过2h。顶板浇筑过程中,要使用平板类的振捣器沿着垂直方向进行连续的往返振捣,振捣要充分,若是发现泌水现象,要及时使用面纱擦拭掉。浇筑之后要对顶板表面进行抹平处理。
        3.2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温度控制技术
        混凝土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于温度的反应十分敏感,因此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温度是需要重点控制的一项因素,只有维持合理的温度,才能保障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性能。在具体施工中,温度控制应从混凝土材料配制入手,对配合比进行科学的设置,尽可能的减少水泥的用量,或是适当添加粉煤灰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做好混凝土材料的搅拌,搅拌要均匀,且适当加水,避免内外温差过大。此外,浇筑作业尽可能的选择温度较高的天气,有效利用结构的自然散热,或是对浇筑厚度进行适当缩小。在气温较低的天气,混凝土浇筑之后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3.3混凝土结构拆模技术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为了辅助其成型会使用到一定数量的模板。在混凝土凝结之后,需要将模板拆除。部分人错误的认为混凝土模板拆除不需要专业技术,实际上若是拆除操作不当,同样会对混凝土结构质量造成影响。在拆除作业时,应遵循“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原则,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承重因素,优先拆除不承重的部分,为了避免出现失误,一定要在前期施工中将承重部位清楚标记出来。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之后才能开始拆除。
        4.后期养护措施
        4.1做好建筑混凝土材料质量管控
        首先,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在混合比例设计上要做好试验,对水质、水泥含量、含泥量、集料级配、砂石强度等指标进行监督检查。其次,在混凝土拌合环节,查看复核拌合材料、拌合时间及配料情况,对新拌混凝土进行性能测试。添加适量膨胀水泥或微膨胀剂,补偿收缩混凝土,降低其温度应力。最后,混凝土运输要合理规划路线,根据季节做好降温及保温措施。
        4.2人员以及技术管控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主要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湿养护,尤其是应加强对早龄期的保水养生。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而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若裂缝宽度较小时,可以用清水将裂缝冲洗干净后再用水泥浆修补。若裂缝较宽、深度较大,则需要将裂缝周边薄弱部分凿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后用水泥砂浆或者改性环氧树脂类溶液进行修补。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工程建筑施工中,为了保障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应对施工技术的实施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按照各项规范要求做好混凝土配制、浇筑、拆模、养护、维护等方面的工作,避免各类质量缺陷的出现,促进建筑施工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江西建材,2015(16):119-120.
        [2]勾立颖.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4):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