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措施的优化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4期   作者:罗宇宏
[导读]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出现的问题现状,指出了现行管理、运营工艺的缺陷及其改善优化的必要性,并从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思路。
        南宁博湾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出现的问题现状,指出了现行管理、运营工艺的缺陷及其改善优化的必要性,并从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思路。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措施优化
        前言
        近十年是我国污水处理事业飞速发展时期,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不含其它建制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61亿立方米/日。虽然在污水处理技术水平上已取得了突飞猛进,但高水平运行管理水平的不足导致部分污水厂运行效果欠佳、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标。因此,在提高我国污水处理工艺设计水平和完善相关设备与设施的同时,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专业技术水平也需同步提高。
        1.中国污水处理运行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作为污水处理核心环节的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暴露出运行资金不足、运行机制超负荷、来水严重过量、污水排放不达标、无害化污泥处理能力不足等严重问题。治理不严,监管制度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执行。我国污水处理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
        在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工作中未能编制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方案,管理工作效率较低,只能使用常规的传统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经常会出现人员臃肿的现象,无法充分落实管理制度,且在管理工作中运行机制缺乏活力,无法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人员作用。
        1.2生产工艺与技术不先进
        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处理技术较为落后,不能保证工艺及机械设备的先进性,在运转期间经常会出现问题,造成设备效率低,能耗高,故障率高,且自动化程度低,运行管理复杂,运行成本高。
        1.3管理工作水平较低
        一些污水处理厂在运营管理中通常需要外聘人员,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及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管理人才,加之企业不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难以实现精细化高效管理模式。
        1.4成本控制不合理
        污水处理厂在运营管理期间未能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缺乏完善的管控体系,没有针对运营成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管理,无论是人力资源配置,药剂消耗,能源消耗等不能达到最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导致运行成本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1.5水质不达标排放
        国家环保局在对全国500多个污水处理厂检查的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污染物超标排放问题普遍存在。引起污水排放不达标的原因有污水管理企业缺乏营运资金,企业超低负荷运行,污水处理厂设计不合理。
        2.污水处理厂内的水质管理优化措施
        2.1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主要因为人力资源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工作效果,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应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模式,完善管理体系并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增强管理效果。污水处理厂应遵循精细化与高效化的原则开展人力资源的配置活动,优化岗位设置,精简人员,推行“一人多岗”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价值。创建人员竞争机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提升工作人员竞争意识,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期间需进行量化动态的控制,制定上岗竞争方案,按照劳动情况进行人力资源的分配,在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要针对科室与班组人力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转变传统的工作观念,对工作进行动态量化考核,将责任制度落到实处。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人员发展搭建平台和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稳定管理技术队伍,为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促进各个岗位之间相互配合,提升运行管理工作质量。
        2.2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
        污水处理厂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建设稳定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管理及技术人才,并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机制,在动态化管理的情况下,减少外界因素带来的影响,提升技术的应用效果。一方面,应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其可以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与工艺,提升劳动生产力,创建良好的岗位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在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中需结合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操作特点,提升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并做好检查工作,更好的进行分析与协调,使得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机械设备与施工工艺特点,在提升工作效率的情况下优化整体工作模式。
        2.3提高管理水平措施
        对于污水处理厂而言,在当今数字信息化时代,推进数字信息化管理工作,对提升各方面管控效率与水平,优化整体工作内容与机制,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远程视频监控和自动化控制平台,利用远程监控与远程控制,减少人员现场值守和现场操作,并能及时发现运行问题,安排专业人员解决,加快运行管理速度,提升工作效果。通过对生产现场的各类运行数据的综合分析和数据挖掘,还能提供工艺分析、设备分析、成本分析、风险分析,为优化运行提供参考。
        2.4运行成本的合理管理措施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期间应开展成本的管控工作,针对运营成本进行合理分析,完善整体系统功能,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升管理工作效果,创建规章制度并更好的完成成本管控任务,充分发挥日常管理工作重要性。且在污水处理厂发展中应筛选最佳的工艺技术,减少能源、药剂与消耗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成本管控,在降低消耗的情况下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污水处理厂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在成本管理期间需做好前期的设计工作,做好可行性论证,结合水质与水量条件筛选最佳的工艺技术。由于污水处理厂的机械设备数量很多,因此,在实际管理期间应简化保养方式与维护方法,降低维护与修理费用提升各方面工作质量,优化整体管控体系。
        第二,企业应针对人工费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外包绿化养护项目、卫生保洁项目与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并减少岗位与工作人员数量,集中开展主要运营业务的处理工作,在优化管理模式的情况下,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良好实施。同时,在污水处理厂成本管理期间还需针对工艺技术进行优化,减少能源的消耗量,降低自身生产成本,提升各方面工作效率与质量,优化整体管理方式与体系,在科学研究中提升运营管理工作水平。
        2.5保证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就是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保证水质处理达标。在生产质量管理检测过程中,不仅要对水质监测检测工作及相应的实验室记录进行认真分析,而且要对涉及的参数进行认真分析。在明确具体操作流程的前提下,考虑相应的废水处理量和处理后的水质,确保废水处理质量达标。为了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有必要对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变化和水质的生物降解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由于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是主要的控制指标,因此在对这些指标进行检测时,必须结合具体的水质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分析指标检测中的一系列干扰因素,使检测减少错误,做好集中汇总操作。污水处理的水质管理分为正常状态下的水质管理和异常状态下的水质管理。正常状态下的水质管理是结合相应的水量、水质和污泥状况,做好检测工作。还需要密切关注污水相关参考数据的检测,严格按照既定规范编制检测报告,并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发布。提出问题并合理解决。水处理设备对水质影响最大。如果水处理核心技术不达标,将导致水质异常。一旦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就有必要促进操作程序的进一步标准化,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出水水质。
        3.结语
        污水处理厂在实际发展期间,应树立正确观念,创建科学化与合理化的工作机制,加大运营管理工作力度,协调各方面工作之间的关系,在科学管理与分析的情况下提升运营管理工作质量,优化整体管控模式与体系。
        参考文献:
        [1]史文彦.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探析[J].卷宗,2017(36):236-2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