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066000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给给河北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其起点低成为雄安新区人才回流的障碍,也制约着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水平。在此背景下,就业岗位增加、基础设施渐趋完善等因素对新县城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县城青年选择返乡择业的现象成为一种新趋向。文章通过对雄安新区就业政策和新县城青年返乡择业意愿的双向分析,找准人才资源供给和需求差异,以探究雄安新区人才培养和吸引人才回流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新县城青年;人才回流;返乡择业;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引言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将雄县、安县、容城三县合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是具备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绿色新城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疏解首都北京的部分非首都职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雄安新区的迅速崛起,政府政策红利吸引具有发展眼光和长远视角的企业纷纷入驻,相应的基础设施渐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逐渐提高......这些条件的具备一方面给河北籍的新县城青年带来了很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对毕业生在专业能力、毕业院校、学历经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雄安新区水平建设的全面实现仍需要一定时间,薪资待遇、发展前景难以准确预期和定位,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可能因为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没有返乡择业的意愿。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明显处于薄弱地位,雄安新区的建立是否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回流、新县城青年是否愿意返乡择业显得格外有意义。
二、雄安新区的产业规划对人才的需求
在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中,河北省的首要任务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将重点承接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和科研院所等,使这些机构借助雄安新区的平台在转移中实现集聚创新。
机构的入驻需要大量高水平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雄安新区的发展程度。根据《2019年雄安新区急需人才目录》,雄安新区由于机构承接和知名企业入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单位类别涉及事业单位、央企、民企,岗位包含公务员、教师、工程师、设计师等,学历大都要求本科以上,有一定的职称、资格证书和工作经历要求。入驻企业种类繁多,发展前景良好,均对毕业生在专业技能、素质能力、学历方面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要求。
三、新县城青年返乡择业行为偏好和影响因素
“县城青年”是指生活在我国地级市、县城及建制镇的18岁至35岁青年;实地考察对象为雄安新区下设县城、乡镇的、有过大城市就业或求学经历并选择返乡择业的18岁到35岁青年。据调研可知,下列因素主要影响新县城青年的返乡择业行为:
(一)政府政策因素
区域鼓励就业的政策和支持程度是影响新县城青年就业的主要因素。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城,为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拥有了大量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于巨大的人才需求又施行了有利于新县城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
对于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兼具发展前景、既可追求自我实现又能陪伴亲友的工作机会。但对于技术水平低、能力不足的新县城青年来说,返乡择业也是不小的挑战,因为入驻企业首先在雄安新区设立的机构是核心部门,事关企业文化和发展方向,必然有更高的岗位需求和招工条件,不可避免地会把一部分专业不对口、能力有欠缺的大学生排除在外。
(二)原生家庭和婚恋因素
青年群体返乡择业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家庭和睦,浓重的乡土情怀和为家庭牵绊、奋斗的心愿是他们回乡的优先价值考虑。部分青年着“照顾父母”、“尽孝心”等情感需求,他们本身倾向于返乡择业,相比于职业发展前景和自我价值实现,更想拥有家人陪伴的生活环境,享受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而那些追求物质、渴望自我实现的青年也不必牺牲陪伴父母的机会,可以实现亲情与工作兼顾。
恋爱婚姻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县城青年择业的地理范围,双方都有机会在雄安新区觅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既有时间陪伴彼此,又能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路径,无疑可以满足婚姻双方对配偶工作的要求。
(三)个体工作态度
地理环境和个体抗压能力的不同导致了“新县城青年”的工作态度差异,有的人野心勃勃,主动追求价值实现和职位晋升;有的人偏安一隅,享受安逸平静的生活。对于大多数有抱负的青年而言,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愿意忍受与家人在地理空间上相隔的痛苦。而在传统的一线城市,工作时间过长、生存压力和生活成本高、交通拥堵的“大城市病”现象促使新青年群体为了规避职场竞争压力而回到县城,选择更加安稳幸福的生活方式。雄安新区刚刚崛起,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城市病问题没有显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稳定和发展。
四、双重背景下促进雄安新区人才回流的举措
(一)汇聚京津冀地区的优势资源,实施新业态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京津冀三地应该结合实际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与高校师资状况,探索教育新思路和新方式,汇聚优势、先进的教育资源,做好高校学生分层分类培养,提高各级各类学生的就业率,努力建设成严谨务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河北省作为高校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应当加强与北京、天津的“双一流”高校的教学交流,利用其优势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人才,增强河北本土人才实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各高校应主动服务新区建设,对接新区发展,更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的体制机制,培育符合新区发展规划的产业,开展新业态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二)积极宣传新城新定位,树立“新县城青年”的身份认同
“县城青年”群体鲜少被媒体关注,学术界也很少有专家对该群体进行研究,时常被忽视。一些人会对该群体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他们通过关系网络来办事,缺乏价值实现的诉求,喜欢过安逸的生活。
政府要做的就是在营造公平公开的就业环境、提供具有发展前景的岗位的同时,积极宣传雄安新区建设的高标准和新思路,打消因新县城青年群体“污名化”标签而选择在“北上广深”就业的青年群体中的疑虑。
(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激发青年回乡择业和创业热情
青年返乡创业不仅受到个人主观意愿的影响,同时也与外界客观环境相关。对于返乡创业人群,雄安新区政府要改善青年返乡创业环境,要降低青年返乡创业门槛,在财政、利率、准入条件和资质等其他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对于返乡择业人群,要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后回乡就业。
雄安新区目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实现预计的高标准、高规格的新城建设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人才引进一定会面临许多阻碍,而居住于雄安新区的新县城青年因为同时满足了家庭和婚姻、个人发展路径等因素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更愿意回到雄安新区就业、创业。因此,在雄安新区建设初期,各方协调联动实行吸引人才的举措,营造优良的就业、创业环境,以促进人才回流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天元.回得去的故乡:“新县城青年”择业行为与偏好的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19,(2):106-112,119.
[2]侯艳.雄安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对驻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115-116.
[3]刘嘉煜.河北籍大学生就业雄安新区意愿及新区现状调研[J].中国集体经济,2018,(4):165-166.
[4]杨红瑞,刘百恒,张天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双重背景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探究[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6):130-13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