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 渭南临渭 714000
摘要:水利工程管理与养护分离工作全面展开,从根本上改变工程管理现状。本文对交口抽渭灌区工程和实施管养分离工作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并对灌区工程合理划分、养护模式、养护队伍建设、工程管护以及维修养护后工程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灌区工程;管养分离;机制模式;建议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是灌区一项重要工作,是水利工程设施高效运行,服务灌区农业的基石。工程管理是维护工程完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工作,管理体制与养护机制完善,则是做好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随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管理与养护分离稳步实施,管理与维修经费有了初步来源,使水利工程工程面貌焕然一新,管养分离模式显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交口抽渭灌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现状
交口抽渭灌区是陕西省最大规模的纯电力抽水灌区,是陕西省主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灌区收入单一,用于工程设施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工程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尽管近几年对灌区工程设施进行了改造,但工程设施老化失修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渠道与重点水利工程已不能正常发挥其效益和功能。经过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灌区工程管养机制初步形成,健全组织体系,为管护工作提供支撑,由工务科牵头、机电科配合,根据灌区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维修养护预算报告,报省水利厅经过审查,对预算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对省厅提出问题进行修改再次报批,根据编制方案结合灌区实际实施方案,下达年度费用计划,由管理局同维修养护大队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分别签订施工、设计及监理合同,初步使工程管养工作实现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
2、深化灌区水利工程管养分离工作的建设与思考
2.1创新工程维修养护思路。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维修养护实施管理办法》、《维修养护标准》、《维修养护考核办法》、《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使管养工作有章可循,便于操作;不断完善维修养护设计方案,调查开辟渠道试验段,分析单位长度工程达到设计标准需要的实际经费额度,对重点部位、特殊部位的水利工程,在管养中阐明意图,力求将精品理念落实在工程设计,形成养护工作步骤化、节奏感、目标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工预算价格进行调整,保证水利工程能够安全运行。同时还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避免影响到水利工程养护的长远发展,不断完善日常的方案编制,对定额中水利工程项目内容、计量方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从而解决实际中存在问题,为水利工程的养护维修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2.2探索灌区工程分级管养模式,对工程实行分类管理,实行养护方式多元化。
在工程管护中科学定员管理人员和养护人员数量,确定工程中划分为恢复标准段、建设标准段、一般保持段三类,适当引入养护队内部招投标竞争机制,按不同人员配置和不同养护标准控制,对一般保持段,合理确定每公里渠段养护经费标准和管护队员,保持堤顶平整,无垃圾杂物,无新生违障建筑,坚持雨后上堤,工程巡查,及时发现制止水事违法事件,形成“养护工作任务不断链,养护人员堤上天天见”的良好习惯。对重点部位和险要部位的 “堤防险工示范段建设” 等方面工程,注重细节,务求效益,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工程养护工作中来,在实施中制定《渠道抗旱工程维修养护标准及要求》和《泵站工程维修养护标准及要求》,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把工程质量做为维修养护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2.3做好内业资料整理,工程资料是反映工程实施过程及最终成果的重要性文件,它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工程施工、竣工、验收中起着非常作用。利用灌区信息化,在养护工作中引进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开展养护文件、制度、规定、方案、资料收集整理,制作《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用手册》,明确养护程序、养护流程和职能划分,为管护工作提供指导;明确工程管理考核结果与年度工作考核的必然联系,加强考核指标设置的科学性探讨,直接反映投资效率与管护成绩;在奖罚机制方面,由于养护公司转型于灌区管理单位,为保持养护队伍稳定,在保证养护人员一定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可考虑拿出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体系,保证考核科学公正,随后逐步加大绩效工资施行的力度,使其管护工作与收入挂钩。
2.4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工程成本是管养分工作最终发展的方向。要对管养队伍进行精简,与之签订劳务用工合同,采取岗前培训、养护流程、养护术语、养护例会、养护联查、养护奖惩等方面培训,确立养护习惯,形成养护文化,打造养护团队精神;改善用工机制,对养护项目用工量大的,可选择适量雇佣当地农民工,对相对固定的季节性工人,纳入到公司的内部管理;全速设置维修养护站,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保证出勤率,提高养护效率。同时配备小型养护机械,洒水车、交通车、抛石排、前装后挖设备和滑移装载机等养护工具和刮平机、压路机、洒水车、除草机、喷雾器等专用机械,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职工生产条件。
2.5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为工程管理保驾护航。在管理中应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可持续发展思路,增强水利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水平,视灌区水源地和输水建筑物保护与抗旱防汛同等重要,灌区内新建工程对原水利工程有不利影响的需依法补偿,将经济社会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承载范围之内。针对灌区工程管养战线长、执法人员少,建议普通养护人员赋有工程巡查义务,负有及时报告的责任,充分发挥养护人员作用,以此弥补灌区水政执法队伍不足之现实,实现工程管护法制化、规范化。
3、结论
随着维修养护项目在交口灌区的实施,完成维修养护干支渠道27条,全长约842km,泵站工程24座,主机组369台次、辅助设备1164台次,各类水闸工程20座,并对2997座桥梁、渡槽、涵闸等各类建筑物进行了维修养护。灌区工程设施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工程设施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渠道过流断面得到全面恢复,灌溉引水量明显增加,渠系输水能力得到提高,灌溉周期缩短,增强抗旱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渠首引水量连年超过2亿m3,成为全省抗旱的排头兵。同时通过工程维修养护,泵站工程设备完好率得到提高、能源单耗显著降低。据实测实施维修养护后的泵站能源单耗由原来的4.75度/千吨.米下降到4.68度/千吨.米,降低了约1.5%;机组运行噪音明显降低,出水量明显增加且持续稳定;机电设备安全性能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安全可靠,设备完好率达到98%以上。维修养护已成为灌区工程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成效非常显著。水闸通过维修养护后启闭灵活,止水严密,并且对钢制闸门进行除锈涂漆防腐保养后,提高了闸门耐久性,为灌区抗旱和安全度汛提供了保障。它们以其特有的功能,在抗旱灌溉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推动了灌区的抗早灌溉工作,对灌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