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杨宇瑶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杨宇瑶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风湿病治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风湿病治疗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免疫科中,风湿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风湿病发病缓慢,不容易被察觉,病程较长,且大多是遗传原因导致的。如果早期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该疾病难以痊愈。在最近几年来,中医扶阳理论在风湿病治疗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应用该方式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风湿病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扶阳理论;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
        引言
        风湿病对患者的关节、血管、骨骼、肌肉以及相关的软组织有比较严重的侵犯作用,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由于该病的发病缓慢并且患者不容易察觉,患病时间长,具有比较严重的遗传性,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会有不同的自身抗体存在,所以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不容易。近些年来,风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扶阳理论得到了相应的研究和报道。
        1风湿病的发病原因
        (1)免疫反应:机体对抗原物质直接或间接由巨噬细胞传递信号,活化有关T细胞,使其产生各种致炎性细胞因子,导致一些组织器官受到破坏损伤。B细胞再被有的T细胞激活活化,产生很多抗体,同抗原直接结合成免疫复合物,损害器官与组织。(2)感染因素:结合一些中外研究文献结果,发现微生物产生的抗原以及超抗原,能够激发、启动各种免疫反应。(3)遗传因素:一些风湿性疾病尤其像结缔组织病,患者易感性、遗传同疾病的表达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是比较重要的。(4)环境因素:紫外线能够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5)内分泌因子:一些风湿病的发病同孕激素及雌激素失调关系紧密。(6)其他因素:有些药品比如口服避孕药,普鲁卡因酰胺,会诱发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2扶阳理论简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过程中必须要求于本。在《内经》中,阴阳学说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理论不但对阴阳学说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还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方式与治疗规律进行了阐述。《周易》是阴阳概念产生最早的时候,其代表乾坤二卦,与其它卦象相比较,阴阳的卦象意义更为独特。而八卦、六十四卦的产生也是由这二卦所演变的。阴阳学说的逐步形成,便也逐渐形成了人们对天地特性的认识。而阴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便是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从自然界的现象角度来看,万物的生长与生存均需要借助于太阳,而这一过程中就存在着阴阳关系。即便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阴阳关系仍然存在,维持人体生命需要氧气,而组织器官以及脏腑均是阳的化生。气血的盛衰自然也会对机体生命强弱造成影响。机体阳气缺损导致患者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强调阴阳扶持对于疾病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来,广大医学家更加重视扶阳理论,通过协调阴阳关系来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3风湿病的临床表现
        很多风湿病患者的表现是关节病变,仅有一半的患者会表现出疼痛感,一般患者的表现均为红、肿、热、痛等生理功能方面的损伤;风湿病对机体系统会有侵犯作用,一般由于疾病病理相互重叠,很多患者的症状会有相似性;患者会表现出异质性,风湿病存在不同的亚型,可能是由于患者遗传背景之间的差异,使得患者表现出不同的轻重程度,血清内存会有相应的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在器官和组织中沉积而导致疾病的爆发。

根据扶阳理论,对中风湿病治疗的主要用药包括炮姜、干姜、吴茱萸、桂枝和附子等,一般使用的辅药有砂仁、甘草、茯苓、天麻、夏枯草等,这些药兼具补火助阳、止痛散寒、辛温驱寒等功效,一般干姜具有引药入血、气药入气分等作用,附子是扶阳治疗的首选药物,具有补火助阳、止痛散寒的功效,对患者的宫冷、阳痿、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病症有显著的疗效;吴茱萸是一种苦味镇痛剂、健胃剂,可以作为驱蛔虫的药物,其性热味辛,主要用于治疗头痛,肝胃虚寒等病症,具有降逆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桂枝具有辛温祛寒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风寒感冒,还具有通血脉、暖脾胃、补元阳的功效,具有很好的防病和镇痛的功效;砂仁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药,具有止冷泻、除呕逆、温暖脾胃、化滞等功效,对于腹痛胀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甘草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对于脾胃气虚、心悸、消炎止痛等有非常好的功效,具体用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我国著名中医著作《内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其中就是在强调阳气对于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于风湿类疾病的认识能够看出,风湿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的阳气不足,正气虚。再加上患者外感风寒,由于这三湿相互夹杂,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痹症,所以中医通过“扶阳”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从而实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功效。扶阳理论是一种新兴学派,对于同一种病症的治疗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临床治病中不仅仅只有一种用药风格,应具体病情具体分析,不拘泥于惯性思维,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然后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4扶阳理论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4.1合理配备人才,形成技术合力
        要保持学科发展的活力,除了具备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外,还必须建立一支梯次分明,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学科建设中形成合力。
        4.2扶阳理论的主要用药
        在应用扶阳理论进行中医风湿病治疗的过程中,其主要用药包括干姜、炮姜、桂枝、附子等。同时也需要一些辅助性的用药,主要包括天麻、甘草、砂仁、半夏、夏枯草等药物。干姜也被称为干生姜,味道比较辛辣。中医扶阳理论治疗过程中要以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制剂方案,通过对症下药提升治疗效果。
        4.3重视战略选择,拓展学科
        如果说内涵建设靠学科自身努力,学科带头人策划,学科成员团队协作,那么规模建设则需外援、领导的支持和部门配合。学科规模的拓展要瞅准机会,抢抓机遇。针对重点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实验条件简陋和经费不足的问题,本学科重视加大科研设施投入,在建立中医风湿病学实验室后。医院注重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每年投入经费,建立医院的科研课题基金,开展科研育苗,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大力扶持科研工作,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和科研奖励基金,每年评选一次业绩突出的学科,奖优罚劣。
        结语
        综上所述,人体阳气不足气虚会导致患者风湿,中医通常强调用“扶阳”理论为人体补充阳气,最终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达到防病保健效果。但是,在利用扶阳理论进行中医风湿病治疗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疾病实际情况考虑,不得拘泥于一种用药风格,做到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提升风湿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程凡.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6,18(10):49-50.
        [2]杜义斌,段艳蕊,万启南.中医扶阳学说及其在老年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浅谈[J].中医药学报,2013,41(6):105-108.
        [3]方统念,赵静.浅谈扶阳法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5,16(8):954.
        [4]许国斌,孙永生.四逆汤类方之应用体会——浅谈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4,28(31):336-337.
        [5]温桂荣.浅析张仲景扶阳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2015,56(7):88-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