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改善方法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王中伟
[导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学习目标中都对语法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学习目标中,更具体提出了要“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并在附录中列出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但从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现状不难看出,语法教学的淡化趋势仍未逆转,学生的语法掌握水平不容乐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仍然是一个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打好语法基础,在后续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其它学科学习中很可能会造成障碍。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改善农村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善的策略。
        一、语法教学要紧贴生活实际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手段的生活化,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语法的魅力和实用性。
        语法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语法教学时,需要避免将中学语文语法课上成理论知识课。为了更好地提升语法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采用更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知教学材料。为学生建立语法语境时,模拟生活语境,细致讲解生活知识,这更加方便学生理解语法知识,让语法教学变得生活化,在实际交流中注意语法的应用。譬如利用校内的墙报、板报,观察街头巷尾的标语、橱窗,聆听广播站、电视台,参加校外的社会活动,这些都能成为语文语法教学的生活化手段。
        语法教学要回归生活,学生就要在生活中积累语法知识。放开语文课本,在生活体验中,探索总结汉语组合的规律,掌握规范使用汉语的能力。
        二、语法教学要结合文学写作
        作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软肋,这确实也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提出的一种更高的要求。不得不说的是,写作过程中是学生真正对于这门语言展开运用的时候,这也是对于学生自身的语法水平的一种考验,只有具备较好的语法基础,学生才能更娴熟的组织文字,更准确与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
        因此,在对于学生的语法教学中,从写作过程入手是很有必要的。语法知识掌握的情况与文学修为是可以通过写作反映出来的,学生的语法知识扎不扎实文学修为高不高,一看他们的作文就知道了。
        如果说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对于学生而言还比较有难度,并且让他们觉得有压力,可以尝试让学生从记录生活中的小片段入手。比如,可以让学生就生活中看到的某一个现象或某一个让他们感到触动的人或事件写一个小片段,形式内容都不必局限,就是简单的练笔,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锻炼他们的语法水平。此外,可以培养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很多时候,日记或周记可以成为孩子们最知心的朋友,在日记周记里可以完全敞开心扉,写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对生活的很好的记录,也是帮助他们培养写作兴趣从而让语法水平得以提升的方式。
        三、语法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
        2018年安徽省中考文言文的考题变课内文言考查为课内和课外浅显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基本由加点词、句翻译和短文理解组成,这里面涉及一些语法知识。文言文阅读是要懂语法知识的,才可以更易于整体上把握文意。因此,初中忽略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是不可取得,应让学生有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词类的概念,句子成分和句子主干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古汉语知识是有帮助的。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1.分析词的组合规则,辨明用法和词义
        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比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孤立地看这句中的“诚”,许多学生是很容易草率地回答“诚实”或“诚信”的。“诚”是有这个意义,但我们的目光如果放宽一点,就会发现,“诚”是和后面“秋”(意为“时刻”)构成动宾短语,译为“诚实”或“诚信”显然是不通的。结合前面代词“此”的意义,联系一下“秋”的“时刻”的意义,学生是不难想出“确实是”这一意思的。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
        2.通过成分的分析,把握句式特点,理解语义。
        文言句式和活用是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掌握文言句式,关键是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句子语法特点。这里笔者称之为“语法结构分析法”。
        比如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中的“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后半句经常被作为翻译题型考察,就是因为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较弱,学生们不能准确翻译出来。可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并提醒学生从“闻”字入手,“闻”什么呢,谁“闻”呢。那么后面的“宋君”是“闻”的施动者,“之”是“闻”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就可知道此句如何翻译了。相信如此一番分析,学生会理解领会得更好,就绝对不会出现在如何下牙的尴尬现象。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句:忌不自信。
        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学生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翻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
        四、语法教学要配合相关学科
        汉语语法教学要与有关学科、理论配合教学,这也是语法教学中应表现最灵活的一点,即是与相关学科、旁系理论体系配合进行教学。前面已经提到,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虽在汉语语法教学方面有缺失,但英语语法教学却执行得很到位。英语与汉语虽为不同的语言,但在语法上也有相通的部分,如词类的划分、句子结构成分的划分等都使用了一部分相同的概念。考虑到这一点,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我们可以适当引入中英对比,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汉语“我今天早上在教室里读书”,英语为“I was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比较两句可发现,汉语的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一般在谓语之前,而在英语中一般放在句末且地点在时间之前。通过比较,学生对汉语语法规则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当然,除与相关学科教学的配合,内部知识系统的融会贯通更是重要。作为汉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口语与书面语,二者的语法规则同中有异,如何挖掘相同的核心部分,结合语感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的部分,都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的。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 的六字方针,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依照这一原则,语文语法教学要紧贴生活实际,结合写作训练和文言文阅读,配合相关学科,对学生进行纲要式的语法教学,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