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若干问题及处理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周舟 朱天文
[导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获得高速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获得高速发展。“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优势性,使得传统行业通过嫁接“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革,获得了迅猛发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完成对建筑行业重组再升级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任务。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若干问题;处理措施
         1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安全管理制度欠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是一项规范标准和行为准则,既是企业具体作业流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指南,也是约束行为规范的标尺。成功的企业必然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制度执行,而安全管理制度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更具有重要性,这跟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规模大、工种复杂、人员众多、作业危险性高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负债运作、资金短缺现象,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通常会出现施工人员数量不足、雇佣低素质施工人员、轮班负荷作业等方式。如果在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上欠完善,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一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有制定了相关制度规范,但在具体运作执行中,没有落到实处,对员工管理没有产生直接的约束力,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安全管理制度必须完备,而妥善贯彻执行也必须切实到位。
         1.2安全施工意识偏薄弱
         ①施工企业管理者安全意识薄弱。认为安全事故是小几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就漠视施工安全管理。②施工人员安全意识缺失。很多施工人员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大部分都是低学历的农民工,对施工安全认识不足。③监管部门安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辖区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尽到必要的随访监管,这就为施工管理者放松警惕提供了可能。从已经发生的各种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来看,其主要原因也还是在于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认识不够、安全意识薄弱。但不管何种原因,强化建筑施工安全意识具有特别重要性。
         1.3安全施工技术较陈旧
         随着科技装备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筑施工行业的装备也越来越现代化,一些施工项目和工种,已经出现了取代传统劳动力的趋势。建筑施工中机械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施工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从我国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还仍旧频发建筑安全事故,除了施工安全意识薄弱外,施工技术陈旧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偏远落后地区和一些农村自建房屋,必要的脚手架和升降梯等都严重缺失,施工作业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施工工艺,比如人工搅拌混凝土、人力搬运建筑物料等,不仅施工作业效率低,也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安全施工技术陈旧问题,既有来源于设备购置贵、无力承担等客观原因,也有施工主体或个人对施工安全方面主观认识不足。此外,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中,除了上述存在的问题外,还包括环境因素考虑不全造成的安全事故、建筑物料没有严格检验造成的质量安全事故、相关施工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上岗资格而带来的施工安全事故等。
         2“互联网+”在助力施工安全管理中的探索
         2.1应用“互联网+”达到BIM建模目的
         BIM是属于一种数据化的应用工具,目前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设计与施工管理领域。其基本原理是将各种工程项目数据和信息整合到参数模型中,以便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策划、运作、管理都能获得信息传递和共享。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BIM使得建筑施工管理更加高效、精准。其具体运作是,在建筑施工开始之时,施工企业管理者依据建筑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构建BIM模型,对施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建筑场地、办公场所、道路设置、水电布局等进行预先布置、调整,并根据计算机辅助技术规划安全施工的平面设计。通过BIM模型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布局施工安全平面图,避免各项目环节出现事后冲突和相互制约,对整个施工安全实现全面管控,最大限度地排除施工安全隐患。

可以这样说,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BIM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2通过“互联网+”打造安全门禁管理
         ①体现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规范化;②杜绝非施工企业人员进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实现了对施工企业员工的日常考勤管理,对后续薪酬结算提供数据来源。特别是日常考勤管理方面,“互联网+”技术真正实现了高效的管理目的。施工人员凭借特殊芯片进行刷卡,或者采取人脸识别方式进出施工现场,计算机自动采集数据,实现动态化管理,并对部分人员达到有针对性的重点防范。同时,这种安全门禁管理对施工人员的薪酬结算能够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数据,为施工企业“无欠薪”管理模式提供数据汇总、跟踪预警,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劳资纠纷。可以说,安全门禁管理是“互联网+”精细化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一种有益的实践应用。
         2.3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安全管控
         目前,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场所都设置了监控设备来开展远程安全管控,实现多项管理目标。①通过远程安全管控,能够实时动态地了解掌握建筑施工进度与施工生产状况。②通过远程安全管控,无形中对施工人员能够产生一种行为自我约束,减少偷懒、怠工等行为的发生。③通过远程安全管控,能够实时动态地掌握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并能够给予及时干预、制止,确保建筑施工安全。可以说,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远程安全管控措施,让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管理成效。
         2.4借助“互联网+”创新安全培训模式
         目前建筑施工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归因于施工管理者和施工人员主观上的安全意识淡薄和安全知识缺乏。特别是一些施工人员来自于农村,本身受教育程度就偏低,生产安全知识普遍缺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开展安全培训教育是一项有效的管理措施。但传统的安全培训教育方式基本都是照本宣科,过多文字性宣讲常常达不到培训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却让安全培养教育实现了模式上的创新,让整个培训教育生动活泼,并富有成效。一些建筑项目部利用电脑投影技术,结合三维仿真来开展员工培训,既让员工学到了技能,学到知识,也体会到施工安全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建筑施工企业建有VR体验室,设置了物体坠落体验、安全帽受压冲击体验、消防灭火器体验等多种模拟场景。在这种带有虚拟的真实场景中,通过互动感受,让员工能够“亲身”感受到施工安全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性,对自己起到一种心灵的震慑作用,并将这种体验感受时时告诫自己,安全生产无小事。
         2.5依托“互联网+”建立安全监管平台
         目前,建筑施工行业的安全事故频繁,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安全监管。行政安全监管缺失,让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出现主观上的麻痹大意,客观上的行为随意性。作为行政安全监管部门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也确实存在一些难度,如受到执法人员数量、工作时间精力等限制,行政监管部门不可能时时到施工场所督促检查。而“互联网+”技术就能够实现安全监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通过远程数据传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就能实时掌握施工企业安全动态。此外,安全监管部门还可开辟投诉举报平台,接受社会大众的安全隐患信息投送和反馈。这些都为安全监管部门行政执法提供了有力帮助,大大提升了行政执法干预能力。
         3总结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管理的形势仍然严峻。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在促进施工人员培养安全意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整体水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性。相信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一定能取得更多创新成效,在保证建筑施工安全、提升建筑施工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星.浅谈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要点[J].智能城市,2018(08):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