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在小学中高年级读写练习中的应用价值和策略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梁锋
[导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引以为傲的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其重要支撑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国学经典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了文化意义,国学经典在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因此,在小学生的读写练习中引入国学经典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读写能力
一、引入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经典指的是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具有普世意义,对当代人仍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适当的国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此外又因为国学经典的阅读整体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门槛的,即使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因此,建议在小学阶段的中高年级而不是低年级引入国学经典阅读。
二、国学经典的选择
        正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外界引导对他们的影响极大,教师在国学经典的选择上也要格外注意。能被称为经典的作品必然是经历过时间与人民的检验的,但其内容的广泛接受并不意味着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此外,还应当注意难易度的选择,选取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与特点的作品。建议从小学中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逐步递进。例如中年级学段的国学经典诵读作品可以选择《三字经》、《弟子规》;高年级学段的则可以选择《论语》、《老子》等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要让国学经典服务于读写教学而不能本末倒置。
三、在实践中提升读写能力
(一)兴趣先行
        与中学乃至大学阶段的学生不同,仅仅告诉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是不够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更好的方法是尝试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对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激发他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比单独的说教有用很多,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论语》中关于“孝”的章节时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帮助家长做家务,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从而使他们理解“孝”的意义。而在教授关于理想的章节时,则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作文。教师在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自己和古贤人理想的差别,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在作文的写作中,鼓励学生合理使用所诵读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同时老师及时给出反馈,对这样的学生加以表扬,形成激励效应。这样可以使得学生逐步树立起写作的信心,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也能日益提高,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一般来说教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学生的兴趣,但在进行国学经典教学时,应当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以读促写,以写引读。意思就是说,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和优美深刻的语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作用,避免学生单调重复的盲目阅读,要为学生设置目标,引导他们有条理性的阅读。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批改,还可以让学生互批互改和自批自改,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写作练习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足,自主寻找类似题材文章进行学习,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的情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书单,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夯实基础,提高阅读量
        读写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读写能力的提升也很难量化,不是说读上一本两本书就能提高到一个明显的地步。换言之读写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的积累,但现实中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小学国学课时量相对较少,作为老师,就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阅读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多引用古诗词;在课外活动中,建议学校举办“诗词大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此外,教师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联动,在课外时间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最终由量变达到质变,达到学生读写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阅读数量是一个比较容易量化的目标,因此阅读数量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深度”却往往无法保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及时给出支持,首先在教师推荐书单中列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着重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你看后有什么感想”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自然会有意识的去寻找答案,也就变相的提高了阅读深度。这个方法还可以用到课外阅读中,在老师给出的书单之外,学生一样可以用这些问题引导自己,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三)、创设情境,提升人文意境
        在国学经典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国学经典的感染力。,就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的情境,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表达和演绎国学经典,是很有必要的行为。例如,在进行《论语》的讲解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孔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孔子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加深,对内容的感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小学生的素材和词汇积累不足,但他们的想像力确实很丰富的,甚至比成年人还要丰富得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个优势,同时有意识的要求他们识记积累素材词汇。万丈高楼不是一天建起的,只有先打牢地基,再添砖加瓦才可以。而为学生打好人生的地基,是教师光荣而伟大的责任。
(四)组织朗读,以读带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相信学生,真正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权。在进行一些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活动可以分为两种,一类由教师或者班级举办,强调参与的普遍性;另一类则是由学校举办,强调活动的竞争性。为此,班级活动可不设奖品,形式可较为随意,重点是教师对参与者的鼓励。学校活动则可更为正式一点,比赛之前应当广泛宣传,争取吸引到更多的参赛者,在比赛形式上可采取晋级制,并加入评委点评环节,评委由教师和校领导担任。比赛内容既要有平时上课讲解的内容,也要与课外内容,以检查学生的课外积累。比赛结束后,还要为优胜者颁发奖品,同时勉励其余参与者奋发进步。还可在中国传统节日举行相关比赛,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在校内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或者是经典诵读仪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文化的美德和传承文化的决心,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五)实景演绎与实践拓展
        实景演绎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运用实景演绎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景演绎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让学生认领角色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提炼出文本的精髓,用演绎经典场景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文章描述的场景有更深入的掌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语:当前无论是在国家政策还是社会舆论导向中,传统文化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国学经典也在不断升温。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趋势下,要积极起到一个引导者应该具有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经典,提高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楣媚.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
[2] 马小燕.浅谈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
[3] 曾洪琼.浅谈小学读写有机结合的利与法[J].新教师.2018
[4] 陈云勇.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