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课中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王婷
[导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好第一堂心理课,用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可以帮助心理老师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便于各项心理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师生关系;成长
        近年来社会各界愈来愈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尤其是新手心理健康教师,我们要如何上好高中心理健康课呢?
        在心理咨询中,是否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直接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心理咨询是一次失败的心理咨询。笔者认为这种关系在心理课堂上同样成立。心理老师如果无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无法让学生信任,那么心理课堂以及很多心理工作都将无法进行。甚至如果心理老师的某些语言或行为让学生感到不适,与学生的观点产生较大的冲突,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对心理课的抵触情绪,产生阻抗,导致课堂难以开展,心理老师灰心丧气。
        一、上好第一堂课
        其实,对于没有上过心理课的学生来讲,学生对心理课是充满了好奇心的,那么第一节课尤为重要。首因效应在心理课堂上同样适用。对于第一节心理课,心理老师要做充分的准备,既要让学生觉得新颖有趣,又要让学生有一定收获,如果仅仅是有趣,那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短暂的,并且心理课也是课堂,课堂应该让学生有收获,不能仅仅让学生笑笑就完事。反之如果课堂里插入过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相对枯燥乏味,就难以吸引学生,这也违背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宗旨。虽然我们现在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是巨大的,相信一线心理老师都碰到过这种情况,学生都喜欢在心理课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看无关的书籍,一个原因是学生对心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个又何尝不是心理课缺乏吸引力导致的。因此这就要求心理老师要对课堂内容有很好的把控。因为目前心理老师缺口比较严重以及心理课的特殊性,很多心理老师同时上着十多二十个班级的课,因此经常是一节课讲十多二十遍,每个班的课都差不多是一模一样的,老师们从一开始的充满激情到越来越熟练,最后甚至有些厌烦,这些情绪学生都能敏感的察觉到,进而影响到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其实我们面对的每一堂课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级的氛围、学风,学生的性格、气质、学习习惯等都不一样,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千篇一律,尤其是以“育心”为主题的心理课,更应该提前对每个班级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备课时有所依据,上课时心中有数,甚至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说两件班级趣事儿都能让学生感觉到心理老师对班级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的参与,能极大地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
        真诚是心理咨询的重要技术,是指咨询师不带假面具,不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背后,不扮演角色或例行公事,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求助者的关系之中。当心理老师真诚的出现在课堂上,从容地展现自己专业度而不虚伪矫情做作时,就已经赢得了学生的心。只有心理老师真诚地面对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解答困惑、解决问题,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修炼教学机智,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随机应变地驾驭课堂教学的一种能力。高中心理课也是课堂,它具有所有课堂的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较于传统课堂而言,心理课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更加需要教师具有敏感性,能快速觉察到学生在课堂上情绪感受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高中生自尊心较强,爱面子,对他人的言语和评价十分在意,公开场合下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让学生十分介意。这就特别考验心理老师的教学机智,当与学生发生冲突时,既要顾全到学生的情绪,又要做到不动声色地引导,有理有据,让学生认可信服,切不可霸道蛮横,以“势”压人,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学机智对心理老师而言尤为重要。高中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矛盾性,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心理活动丰富了,但表露在外的东西却少了,具有闭锁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非常的孤独寂寞,渴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一旦找到理解他们的朋友,就会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因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心理老师要做到共情和耐心倾听,不要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套”在学生身上,用郑重的态度面对学生,能赢得学生极大的好感。
        四、不断成长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前提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每一天这个世界都在发生变化。很多新的科学理论不断建立,同样也有很多旧的科学理论被推翻,心理学又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学科,如果心理老师离开大学后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固守过去的知识、理念,而不去了解心理学前沿研究成果,必然没有办法上好一堂心理课。没有丰富的输入是无法做好输出的,如果“自己肚子里都没货”,又何谈去教育学生。并且现在的高中生普遍是“00后”,他们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任何他们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与学生同步成长,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同时教师适度了解一些学生关心的话题,网络用语,明星趣谈等也方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打开局面,拉进关系,促进课堂和辅导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宁波出版社,2007年。
        2.岳晓东,《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