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园进行自制体育器材的开发利用,不仅对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有重要意义,还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缓解幼儿园体育器材不足、弥补幼儿园体育器材种类单一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器械;开发探究
幼儿园在制作体育器材的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收集、设计并制作体育器材。教师和儿童一起制作和设计器材时,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器材进行组合,分解,再创造,整个过程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说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材为幼儿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一、引导幼儿多环节参与开发体育器械
儿童认知专家皮亚杰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互相协作,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来源。儿童认知的发展既需要主体主动性的发挥,也需要客体的支持。主客体之间与环境发生的交互。可见,认知是来源于动作,而非是物体。儿童认知来源于对客体的操作,为了让儿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世界,儿童应该多进行实践的操作行为。当幼儿参与到体育器械的制作时,要注意引导幼儿设计自制作体育器材。教师在引导幼儿自制器材时,可以通过以下的三个环节中引导幼儿参与到体育器材的制作。(1)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将制作器材的想法告诉给幼儿,并且在教室内的一角放置废旧物收集箱。幼儿参与到收集的行列,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明白废物利用的好处,又可以让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2)制作环节,在体育器材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体育器材设计进行讲解,给幼儿初步设定一些设计思维和概念,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参与到体育器材一些部分东西的制作。不让幼儿接触到尖锐的物体。(3)改善环节,自制的体育器械使用后,教师可以请幼儿对器械提出相应的意见,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改进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劳动的愉悦。
二、提升教师开发设计体育器械的能力
现阶段,教师对体育器械设计能力是欠缺的,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方面问题:幼儿园很少组织教师参加设计制作体育器械的研讨会和培训活动,还有教师不主动的进行探索,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了教师体育器械设计能力的不足。对此有以下几个对策:1.定期举行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很多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展开思维的碰撞。
例如:教研活动时教师可以把平时收集到的信息与广大教师共同商量、研究,然后进行整理、分析及研讨,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一点一滴的提高教师自己的设计能力。还有教师可以将日常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并且从收集到的废旧物品中找到一些设计启示,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总之,幼儿园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育研讨,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设计能力,也可以对教师设计自制体育器材的经验进行丰富和拓展。
三、加强开发精细动作类的体育器械
笔者在教学中观察,很多教师对于体育器材的知识了解非常缺乏,而且教室内书刊架有关体育器材相关的书籍也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教师对于体育器材制作的种类知识的匮乏,幼儿对于一些精细动作的体育器械知识也是匮乏的,缺乏想象力的。因为幼儿园应当多给教师购买或者订阅一些体育器械相关的报纸或者期刊,帮助教师和幼儿补足这一块的知识缺漏。笔者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在制作器材的过程中,习惯自己摸索器材的开发和设计,设计出的很多体育器材是主观下的产物,幼儿玩耍几次后,也失去了兴趣。教师要尽可能的多看各种体育器材的设计,只有通过大量主观的练习,才可以清晰地看到幼儿喜爱的哪方面的客观现实。教师应当打开想象力大门,合理取材,制作出好玩,有用的体育器械。例如:幼儿通过使用石子、废旧布、绳子。将几个大小相同的石头,用稍微比石头大一些的旧布,将石头包裹起来,捆扎结实,做成布石子。玩法:幼儿一人或者几人同时玩都可以,一次拿五个颜色的布石子,然后找一个平地,把布石子放置在地上,双手不要举得太高,距离地面稍微低一点,幼儿右手垂直扔出一个石子,左手从地面捡起一个布石子,右手同时接住掉落的布石子,接下来重复这个方法玩。上述案例,通过简单的设计方法,既可以保证幼儿的安全,也顾全了游戏的设计性,整个游戏也颇具想象力。
本文通过对幼儿体育器械的开发进行了讨论,通过三个方面展开了分析,在引导幼儿多环节参与开发体育器械这一节中讨论了教师引导幼儿制作体育器械的三个环节,在提升教师开发设计体育器械的能力一节中,针对现阶段教师在体育器械知识匮乏下面临的问题,给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最后针对开发精细动作类体育器械提出一些思想和方法准则,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案例。通过上述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教师们一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方连红.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Z1):63-64.
[2]杨雄. 巧手自制体育器械——幼儿园户外体育器械开发要注意的五大问题[J]. 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