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柱网地下车库结构设计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6期   作者:马学东
[导读] 小柱网地下车库较常规大柱网,梁的跨度减小,可有效减小梁的弯矩设计值

         [摘要] 小柱网地下车库较常规大柱网,梁的跨度减小,可有效减小梁的弯矩设计值,从而减小结构梁高度和配筋;小柱网地下车车库顶板的计算跨度在合理的区间,顶板配筋得到充分利用,采用无次梁结构布置方案,不但减少了模板用量和次梁钢筋绑扎工序,节省了造价,也提高了施工进度;小柱网使基础底板在抗浮工况下受力更为均匀,对减小基础底板厚度和配筋更为有利。
         [关键词] 小柱网地下车库;抗浮设计;预制混凝土方桩


0   引言
         地下车库在整个项目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为了降低成本,无梁楼盖结构体系一度倍受甲方青睐,然而由于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冗余度较低,近来事故频发,地下车库采用小柱网(如5.5x(5.0+6.4)m)较常规大柱网(8.10x8.10m)可有效减小地下车库梁高,从而降低地下车库层高,降低土建造价,小柱网地下车库成为甲方新宠。本人结合所做的项目,对小柱网地下车库设计做一些技术探讨。
1   工程概况
         本地下车库位于苏州市相城区,为单层全埋地下机动车库,上带13栋25~27层高层住宅,地下车库约253x208m,地下车库层高为3.5m,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厚度为1.4m。标准柱跨为5.5x(5.0+6.4)m。主要设计参数见表1。
        

2  上部结构设计
2.1地下车库顶板结构布置方案
   由于地下车库采用小柱网,标准柱跨为5.5x(5.0+6.4)m,地下车库顶板结构布置有以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只布置主框架梁,不设次梁(仅在消防车通行区域,布置单向次梁),主框架梁截面为300x700,地下车库顶板厚度为250mm,典型跨结构布置见图1;
         方案二:框架梁布置同方案一,为减小地下车库顶板计算跨度,沿5.5m柱跨方向设一道单向次梁,次梁截面为300x700,支撑该次梁的框架梁截面由300x700调整为350x700,地下车库顶板厚度为250mm,典型跨结构布置见图2。
        

图1 方案一典型跨结构布置图

图2 方案二典型跨结构布置图
2.2 荷载取值
         地下室车库顶板覆土厚度为1.4m,抗压工况覆土容重取18kN/m3,同时考虑板底抹灰及吊挂荷载,地下车库顶板附加恒荷载统一取26 kN/m2,附加活荷载取5.0kN/m2,消防车荷载按规范[1]取值;抗浮工况覆土容重取16kN/m3,保守计算,不考虑板底抹灰及吊挂荷载。

2.3 结构计算分析
         采用赢建科建筑结构计算软件对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计算分析,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C35,所用钢筋级别均为HRB400。方案一与方案二梁板计算结果分别见图3~6。
        
图3 方案一梁配筋计算简图

图4 方案二梁配筋计算简图

        
图5 方案一板配筋计算简图
图6 方案二板配筋计算简图
 由计算结果可知,方案一因不布置次梁,两个方向框架梁受力更为均匀,长跨方向框架梁纵筋最大配筋率在1.2%左右,钢筋配置比较经济合理;地下车库顶板,板底配筋值多为构造配筋,局部板跨略大位置,板底计算配筋比构造配筋略有增加,而板顶配筋采用通配钢筋加支座附加筋的方式,即经济又合理,在有消防车道和消防登高面位置,由于消防车荷载较大,如方案二沿长跨方向布置单向次梁,梁板配筋率比较经济合理。方案二由于增设了次梁,改变了导荷方向,短跨方向框架梁配筋显著增加,纵筋配筋率在1.8%左右,梁箍筋配筋率也显著增加。由于板跨只有2.5m,对于250mm厚的地下车库顶板计算配筋均小于构造配筋,板厚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因此,从材料强度是否能充分利用角度考虑,方案一更为合理。
2.4 结构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
         鉴于地下车库结构超长,地下车库顶板均采用双层双向通长筋+支座附加筋的配筋方式,方案一及方案二地下车库顶板通长筋均采用10@150双层双向布置。地下车库梁配筋在满足规范[2,3]构造要求的同时,为了避免梁柱节点处钢筋过多,造成施工不便,框架梁底筋采用部分不伸入支座。
          经计算分析,由于方案二地下车库顶板板跨较小,板配筋均为构造配筋,而方案一由于地下车库顶板板跨较大,支座板面需附加钢筋,因此方案一比方案二地下车库顶板钢筋量每平米多用5.1kg,但由于方案二增加了一道次梁,引起方案二梁用钢量显著增加,经综合计算,方案一比方案二每平米增加用钢量0.2 kg,混凝土用量每平米减少0.024m3。具体结构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见表2。
              结构含钢量及混凝土用量         表2

2.5 结构造价
         经对苏州市建材市场调研,并经该项目甲方确认核实,本工程结构经济性对比参考的材料单价(含施工费用)见表3。
 
          
方案一与方案二每平米造价对比:
每平米因钢筋用量增加所增加的造价约为:5.4x0.2=1.08  ↑ 
因无次梁,每平米减少的模板造价为:82*(0.45+0.45)/(5.0+6.4)/2=12.95 ↓
减少的混凝土量为0.024x742=17.81 ↓
因此,方案一比方案二每平米节省造价:12.95+17.81-1.08=29.68元↓
         由此可知,小柱网地下车库采用无次梁结构方案最为经济,每平米节省造价约为29.68元,因方案二增设了次梁,模板及混凝土用量增加,遭整土建造价显著提高。

3  基础设计
3.1 水文地质
         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4.100m(85国家高程),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完成面相对标高为-0.300m,地下车库底板板面相对标高为-5.200m,根据某地质勘查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查报告,基底持力层为④粉土夹粉质粘土,且拟建场地内地下水位较浅,抗浮设计水位为本工程室外地面设计标高以下0.50m,即85国家高程3.3m。本地下车库需进行抗浮设计。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及抗拨桩设计参数分别见表4~5。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表4
 

桩基参数一览表                表5

3.2 基础选型
         由于地下车库埋置较深且荷载较轻,地下车库基础设计时,在高水位地区往往由抗浮工况控制,需进行抗浮设计,即使在低水位工况下,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也能满足设计要求,且该地下车库采用小柱网,柱底力约为常规大桩网的40%,因此,为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本地下车库抗压工况采用天然地基,地基持力层为④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40kPa,基础形式为筏板加柱墩,地下车库底板厚为350mm,柱墩厚度为700~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5。地下车库抗浮采用边长为400mm的预制混凝土方桩,方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3.3 地下车库抗浮设计
         取一个标准柱跨(5.5mx(5.0+6.4)m/2)进行抗浮计算,如下:
         1)地下车库顶板覆土自重
         覆土厚1.4m,抗浮工况覆土容重取16kN/m3,
         16x1.4x5.5x(5.0+6.4)/2=702.24 kN
         2) 地下车库梁板柱结构自重
         地下车库顶板厚度为250mm,框架梁截面为300x700mm, 框架柱截面为400x450,地下车库层高3.5m,钢筋混凝土容重取25kN/m3,
         梁板自重:
         25x[0.25x5.5x5.7+0.3x(0.7-0.25)x(5.5+5.7)]=277.74 kN
         框架柱自重:
         25x0.4x0.45x(3.5-0.7)=12.6 kN
         3)基础底板自重
         基础底板厚度为350mm,保守估算,不考虑柱墩增加的结构自重,
         0.35x25x5.5x5.7=274.31 kN
         4)基底水浮力
         抗浮设计水位相对标高为-0.3-0.5=-0.8m,地下车库基础底板板底标高为-5.2-0.35=-5.55m,水浮力考虑1.05的放大系数,地下车库一个标准柱跨的水浮力计算如下:
         1.05x10x(5.55-0.8)x5.5x5.7=1563.58 kN
         经上述计算分析,地下车库一个标准柱跨抗拔桩需提供的抗拔力为:
         1563.58-702.24-277.74-12.6-274.31=296.69 kN
         因此,该地下车库需设置抗拔桩,根据地质勘测单位提供的抗拔桩桩基设计参数,抗拔桩采用边长为400mm的预制混凝土方桩,有效桩长10m,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340 kN,每个柱下一根。
4   结论
         地下车库顶板覆土厚度和设计抗浮水位,是地下车库结构设计的关键条件,由于小柱网地下车库较常规大柱网,梁的跨度减小,梁弯矩设计值与计算跨度的二次方成正比,减小梁计算跨度,可有效减小梁的弯矩设计值,从而减小结构梁高度和配筋;地下车库顶板因防水构造的要求,顶板厚度不应小于250mm,采用小柱网且无次梁的方案,板的计算跨度在合理的区间,且顶板配筋得到充分利用,去掉次梁减少了模板用量和次梁钢筋绑扎工序,不但节省了造价,也提高了施工进度;在地下车库抗浮设计时,地下车库框架柱及抗拔桩,作为基础底板的竖向约束,小柱网使基础底板受力更为均匀,从而减小基础底板厚度和配筋,节省了土建造价。
        
参 考 文 献
[1]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马学东,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