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协调好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表时间:2020/5/9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6期   作者:王胜男
[导读] 我国是有着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
         摘要:我国是有着十四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这些年来我国无论是在经济、科技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了十分卓越的飞跃,特别是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尤为突出,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的经济体,然而伴随着这些惊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关于生态保护方面的问题也越发凸显了,关于征地拆迁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关键词:生态保护;征地拆迁建设;缓解矛盾;
        
         近些年来无论是在城镇化的推进方面还是在工厂企业的建设与搬迁上都需要有征地拆迁建设工作的发生,这些工作的实施都严重地危害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都清楚一个生态圈中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密切联系,征地拆迁将大量的农田、林地、湿地等珍贵的绿色生态资源都破坏了,这些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泥石流、沙尘暴、土地沙漠化等等。接下来我们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征地拆迁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然后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建议。
         1 征地拆迁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1.1给生态气候方面造成的影响
         征地拆迁会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大量减少,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区域环境的气候影响是很大的,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征地拆迁会导致原来的地表性质发生了变化,征地拆迁会使原来的地表植被覆盖度和地表的反射率以及粗糙程度都发生改变,生态环境中一些局部十分微小的变动都可能引发整体很大的改变,就以上列举的一些变化来分析它们引起的变动,首先地表的植被覆盖度会改变空气的湿润程度,其次地表的反射率会使空气的温度改变,最后地表的粗糙程度会影响风速。空气的湿度、温度、风速都会给生态气候造成严重的影响。就比如现在我国城镇化使得我国城市郊区大量耕地被占用,这些高楼的建设使我国城市中出现了“热岛效应”,“热岛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由于地表性质的改变,从原来的土地变成现在的水泥地从而导致地表的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发进而就出现城市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
         1.2对生态环境中水循环的影响
         征地拆迁一般不会保留原来土地的地表性质,一般就是修建成水泥或者沥青的地表,水泥或者沥青的地面会严重影响地表水的渗透,阻碍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就会影响到生态环境中的水循环,征地建设会破坏大自然中的水循环也就会对降水以及低下水资源的存储造成严重的影响。于此同时在一些城镇化建设或者是企业扩张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等等一些相关的工程建设都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循环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依赖水才能生存下去,一旦水资源被破坏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的破坏,征地拆迁改变了地表的性质从而改变了地表原有的生态功能,地表水的渗透在整个水循环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旦地表的水不能渗透到地下这样不仅会使当地的降水量受到影响而且还会引起以一些地质灾害。
         1.3给当地地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的隐患
         人口的激增导致对土地的需求也大大增加,一些地方过度垦荒甚至滥垦滥伐,导致当地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在我国的西北地区有大量的耕地林地被破坏,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还有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土地沙漠化问题,征地拆迁时容易,但是这些被破坏了的土地资源是很难再修复的,我国一些沙漠地区的人们深受沙漠气候的影响,现在决心使沙漠变绿洲,当时破坏森林的时候是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而现在即使愿意放弃所有身家来换回原来的生态也是难上加难。在我国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很多悲惨的案例,由于人类无止尽的破坏土地资源从而诱发了很多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的水资源长期短缺,就会导致地表沉降,地陷一旦发生势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 征地拆迁需求的追溯
         征地拆迁的需求在我国是很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等等的原因都使我国的土地需求量大量增加,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但是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社会要发展要进步不可避免地就需要修建交通,公路、高速、高铁等的交通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农田或者耕地,有些还需要当地居民搬迁。现在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量非常大,在我总结来看人们对于土地的需求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现在世界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地球上的陆地与海洋的比例是3/7,陆地本身就是十分的珍贵,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其次就是当今社会发展十分快速,这种飞快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土地,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科技的进步也需要很多企业工厂的建立。

现在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很大,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大大提升,人们越来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更高的生活质量就有了对土地的更大需求,人们想要生活在宽阔的土地上,现在人们外出出行更加青睐自驾游,自驾游不仅仅是对汽车的要求,而且还有对于宽阔平坦的公路的要求,征地拆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征地拆迁可以在短期为人类创造出物质财富,但是征地拆迁并不利于生态环境长期的稳定发展。
         3 缓解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措施
         3.1在征地拆迁建设实施之前要再三权衡利弊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也有了对于征地拆迁危害的认识,就拿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来说,近些年由于我国社会发展十分快速,我国的征地拆迁建设工作也是十分普遍,一些国家级的工程建设需要占用耕地,一些房地产商人大量买卖土地修建高楼,还有一些企业扩张等都存在征地拆迁工作,征地拆迁是我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我国现在的耕地面积已经较长时间都在我国规定的最低耕地面积的红线边缘徘徊。为了缓解社会发展征地拆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我想就一些企业居民以及国家单位在针对征地拆迁的问题上一定要再三权衡其中的利弊。这让我想到我国第一大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前期,无数的相关工作者反反复复做了三峡水电站建设后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不利影响以及还做了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会给人们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怎样有利的影响,二者的利弊做了相当长时间的权衡,最终决定修建三峡大坝。我在这里举出这个例子就是想说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大量的征地拆迁建设,但是在开展相关的拆迁工作之前一定要认真权衡其中的利弊关系。
         3.2创新和发展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
         “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也不是只有一种,为了缓解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通常是要求一些相关的工程建设尽量少占有耕地农田或者林地,这种办法也是十分简洁有效的,然而想要更好地协调好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注重土地资源的修复工作。换而言之就是在除了从源头上减少征地拆迁建设工作的同时还要创新和发展一些修复土地资源方法途径,如何创新发展可以使破坏过后的土地资源恢复原来的生态功能;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在必要的征地拆迁建设中怎样建设此项工程可以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比如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征地拆迁工作,那么在这一企业施工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渗水砖来替代水泥地面,这样就尽量地减少了征地拆迁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创新和发展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这种措施对于协调好征地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很有帮助。
         3.3政府在政策上加强宏观引导
         我国目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同时也有政府的政策加以引导,虽然我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但是我国政府的引导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很强的引导作用。为了协调好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政府对企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十分合理的指导,比如政府将提高征地拆迁的成本,这样一些企业在考虑成本提升的条件下就会更加慎重选择征地拆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一些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一方面可以调整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合理地引导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例如我国可以鼓励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并且旅游业往往不需要做大量的征地拆迁建设工作,旅游更多的是让人们享受自然风光,因而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小,旅游倡导人们走进大自然,所以旅游业可以增加地表的绿化程度,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很大贡献的。政府在政策上可以针对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做出一些指示,政府可以对社会上一些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产业增加关税,加重征地拆迁的成本。
         4 结束语
         征地拆迁与生态保护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但是我们可以协调好这一种矛盾,哲学家研究表明世间上的一切事物往往是因为有矛盾的存在才使其有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同样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本身就存在一些矛盾,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人类才会开始发明创新一些更好的方法途径,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杨武毕. 如何协调好征地拆迁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J]. 农家参谋,2019(03):240.
         [2]闫立志. 社会治理下的内蒙古基层社会矛盾化解研究[J].内蒙古大学,2018.
         [3]王俊燕. 流域管理中社区和农户参与机制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