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初中音乐教师要进一步地发挥出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思维与思想进行熏陶,深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美的感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初中音乐;审美能力;教学
在过去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教师大多会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上,却经常会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缺失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成长。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初中音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审美教育,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取得更好的音乐教育效果。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生缺乏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对音乐学习缺乏充足的见解和认识,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态度都不够严谨,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没有制定清晰的教学方向和计划,对学生的学习也缺乏足够的审核,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得不到发展。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保障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使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意愿下参与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产生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在生动的学习氛围下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从而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比如,在学习《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电影视频片段,利用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去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这一经典文学艺术的看法,鼓励学生讲述一些自己看到的与之类似的文学作品,想一想这一悲剧为何会发生,从而强化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念对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动力,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
2.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情景
音乐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而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年龄阶段,性格多变,审美价值取向还未明确,因此,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多样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的自主感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且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音乐学习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借助于情景展开思考与沟通,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使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羊肠小道》这一节内容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一条小路上,接着往前走了几步,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岔道,自己可以选择其中一条走接着走下去,自己会选择哪条?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物?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我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音乐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不自觉地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氛围当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音乐要传递的情感,而是让学生在情景的帮助下自主地去思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悟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3.加强音乐背景知识的介绍补充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支撑的,漫无目的的审美不利于学生审美思维的形成。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教师要加强音乐背景知识上的补充介绍,提升学生对音乐文化的敏锐程度,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音乐存在的价值,体会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蓬勃的生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黄河的故事》这一节内容时,教学的意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怀,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革命先辈的不懈努力,因此,一味地讲音乐知识是行不通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历史背景讲起,向学生详细地介绍这一节内容中的各个部分都对应了哪些历史事件,从而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充足的背景知识去欣赏作品,学生的感受会大有不同,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本文针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展开了一番叙述。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我们的教学要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着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对音乐美有充足的认识,从而发挥出音乐教育的更大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慧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审美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黄奇美. 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