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在人的一生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起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够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发展;促进方式;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能够为学生的价值观念做好铺垫作用,也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在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一、创设自由天地,鼓励自在分享
音乐课堂不仅是学生吸收音乐知识的阵地,更是学生分享音乐品味的场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围绕音乐的问题畅所欲言,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类型,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交流,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加开心、快乐。
例如,在一次音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方向,我向学生询问:你们喜欢的音乐类型有哪些?喜欢哪些歌手?你能演唱一下你喜欢的歌曲吗?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听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曲,在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也能够回答当时的场景,让自己联想到动画片中的镜头。有的学生喜欢当前的一些流行歌曲,他们觉得这些歌曲节奏非常欢快,唱起来感觉非常开心,还能够跟好朋友一起娱乐。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品味和爱好,也能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成为音乐欣赏上的好朋友,共同分享喜欢的音乐。通过学生自由自在的分享,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心情得到舒展,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增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与学生关系比较融洽,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会比较放松,与教师能够良好互动。而如果学生对于教师缺乏信任,关系比较僵硬,那么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会非常紧张,担心与教师发生冲突,不利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友善的互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增强审美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演唱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示范,可以通过边弹奏变演唱的方法,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基本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让自己担任伴奏工作,为学生弹奏歌曲,让学生跟随着自己的音乐来进行演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如果学生的节奏没有跟上教师,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尽可能让自己的节奏与学生相契合,使歌曲在双方的配合下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学生演唱完之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和表现非常优秀的地方进行了解,从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提升和发展。在师生温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音乐的热爱,也会燃起对音乐的喜爱,在与教师的共同协作中实现对音乐的完美展现,并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
三、开展课外活动,锻炼良好品质
在课内,学生会学习与音乐有关的基本知识,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对音乐进行理解和感受,将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人生体验,培养良好品质。
例如,在艺术节来临之际,我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共同练习了歌曲合唱,让班级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展现自己在团体中的力量。在选择合唱曲目的时候,我发挥了民主作用,让学生自主讨论决定。在进行排练的时候,我对每名学生的潜力进行了发掘,让学生能够在合唱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出自己最佳的一面。在与学生进行团队协作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集体的重要性,并且为了集体荣誉而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排练的时候,学生为了达到更好的合唱效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使学生的毅力得到了增强。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优秀品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指明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现阶段的学校和家长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音乐教学必不可缺。同时,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形式,有效发挥音乐教学的丰富资源,对引导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有着“润物细无声”却又非常巨大的作用。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音乐在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引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探索和发现,感受到音乐的美,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自己拥有更加精彩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心理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1):278-279.
[2]张琰.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9,39(20):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