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期   作者:杨玲
[导读] 数学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内容,它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摘要】数学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内容,它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运算能力是《课程标准》(修订版)中新增加的核心概念,明确提出运算能力培养的价值,即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计算教学策略也应当进行改变。首先要创设计算的情境,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包括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乃至课后作业。最后,课堂练习要花样多变,让学生参与课堂爱上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   数学   计算教学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是,以往的计算教学,不仅机械、枯燥乏味,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学生大多充当“计算器”,不能顾及计算方法的理解,更谈不上计算方法的探索与形成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计算教学中学得有滋有味?
  一、创设计算的情境
        平时我们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校活动机会,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设法让情境融入课堂,一旦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思维就会激活,自然就会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
 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笔算”时,用“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入,“书包75元、篮球59元、牛奶46元,凡购买其中任意两种商品可赠送精美的卡片”。由于“想买什么,花多少钱”是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此时的计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意愿,他们不但知道为什么要算,还知道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在解决问题中,激起了学习计算的欲望,体验到计算的作用,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计算教学只有在有效的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体现出计算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选择性学习为不同学习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提供了自我表现、获取成功体验的机会。
        (一)、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对教学内容往往是逐项过关,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忽略了学生的学力差异,往往造成上层生“吃不饱”、下层生“吃不了”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尝试让上层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相关的、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让下层生暂缓放弃一部分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利用课余补缺补漏。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分数乘分数时,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进行简便计算,班上的优生基本一点就通,但对于后进生,简便计算永远是一个难点。根据这个情况,教学这个内容时,我让优生自主学习,而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后进生身上,帮他们查漏补缺,攻破难点。


        (二)、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24×18时,学生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
        生1:24×10+24×8=432;
        生2:20×18+4×18=432;
        生3:24×20-24×2=432;
        生4:24×2×9=432;
        生5:24×3×6=432
        ……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学习方法,适宜的学习形式掌握计算方法,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简单的反思、比较,使其对这些思路有所领悟,并不断进行优化。
        (三)、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学校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平时,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四)、自主选择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设计梯级作业,尽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需要,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在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花样多变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形成新知基础上的巩固过程,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因此,教师应设法使枯燥无味的计算练习,变成学生乐于参与的实践乐园。
        (一)、练习形式多样化
        把枯燥无味的机械练习(如口算、估算等)设计成游戏形式。如“小白鸽送信”、“小猫钓鱼”、“猪八戒吃西瓜”、“摘苹果”、“采花蜜”、“走迷宫”、“夺红旗”、“谁的火车开得快”等等,让学生有动手的操作、有数学故事的创编,有独立的练习和思考,又有相互的合作与竞争,既创新了练习的形式,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人人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练习设计层次化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乘法简便计算中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有梯度探究练习:①5.43×45+5.43×55②0.59×6.4+3.6×0.59 ③ 7.43×99+7.43 ④4.57×49-4.57+4.57×52 ⑤1.27×38+12.7×4.5+127×0.17……这样有层次的探究活动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主动改进自己的算法,从而实现算法优化。
        (三)、练习内容开放化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计算》一课练习设计中,创设了为小动物找家练习情境。提出:“把玩了一天的小动物送回家”,“给没家的小动物造个家,再给他找些伙伴”,“根据房子的编号组成算式”等问题,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想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渗透了函数,集合等思想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练习内容针对化
        例如,我在教学 “小数乘小数”一课时,设计了以下计题:1.2×0.43,学生在原有知识整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后,再让他们根据算式的特点,发现积是一个小数,但到底积有几位小数?学生出现几个错误答案,最后,我再通过分析错题,然后集体发现积有几位小数。课堂上,要善于收集学生的典型错题,分析错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练习,以减少练习中的盲目性,从而使练习效果事半功倍。这样的练习给计算增加了思维含量,使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有了数学思考,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以后学习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之,要上好一节数学计算课,需要研究计算的有关理论,分析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真正原因,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找准计算内容对他们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将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计算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用联系的观点对待计算问题,想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