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5/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24期   作者:曾令栋
[导读] 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可以对诗歌的不同形式、题材、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
        【摘要】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可以对诗歌的不同形式、题材、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在比较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立足课内,整合教材”,仔细研读教材,在教材中找到具有可比性的材料;又要“优选课外,拓展资源”,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和拓展阅读,将课外古诗词与课内古诗词进行比较。在古诗词比较阅读中,可以从作者、体裁、题材、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寻找比较的“点”,从而达到深度解读的目标。
        【关键词】深度学习;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

         一、什么是深度学习?
        近年来,“深度学习”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教育教学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和理念,深度学习是与浅层学习相对的概念。“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由以上概念可知,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够在众多知识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才算是达到了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
        古诗词比较阅读是指在古诗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写作背景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比较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形式。有黑才有白,有大才有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民间也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在阅读活动中,就是比较阅读。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在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就是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
         三、为什么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需要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基础?
        在古诗词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深度理解,不是为比较而比较。因此,比较阅读教学是符合深度学习的理念的。
        我们常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可以对诗歌的不同形式、题材、风格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增强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缜密性。
         四、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策略。
        在深度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需要精选内容,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有深度的比较。在比较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立足课内,整合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最重要载体,特别是部编版语文新教材,是在教育部的组织下,由众多知名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集思广益、不断修订而成的。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仔细研读教材,在教材中找到具有可比性的材料。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8页,有一道“思考探究”题: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教材编者通过这道思考探究题告诉我们,杜牧的《赤壁》和李清照的《渔家傲》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在教学这两首诗词的时候,应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体现了单元主题的统一性,每个单元都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小综合体,单元内的课文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有一个共同主题。我们在单元内部进行比较阅读,就是基于主题单元的深度学习。
        同一册课本不同单元的教材,也可以进行比较教学,这就需要把单元外部的教材进行整合。例如八年级上册选录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两首词,分别是李清照少女时代和中晚年南渡之后的作品,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一比较,可以更清晰地读懂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深度解读”的目的。
        不同册的课本也可以找到可以进行比较阅读的教学内容。例如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上册各选了一首曹操的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都抒发了曹操的豪情壮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曹操的形象。
        (二)优选课外,拓展资源。
        为了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还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阅读,将课外古诗词与课内古诗词进行比较。
        例如,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8页“积累拓展”题:《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这样的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古诗词储备量,而且可以对《春望》这一首诗有更加深度的理解。
        在布置课后练习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相关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例如我在教学杜牧的《赤壁》和李清照的《渔家傲》这两首诗词时,布置了一道拓展阅读题:请你在课后收集几首有关“才华”、“命运”的诗词,然后编写一份以“才华·命运”为主题的朗诵稿。在编写朗诵稿的“串词”时,既要体现这些诗歌的“同”,又要能突出它们的“异”。
         五、深度学习理念下古诗词“比较点”的选择。
        比较点的选择是比较教学的重点,考量学生能不能深度解读诗词,就看学生能不能找到恰当的比较点。学生探究、发现比较点的过程,其实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
        在古诗词比较阅读中,可以从作者、体裁、题材、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等几个方面寻找比较的“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可以设计合理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比较两首诗词的异同。当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偏差时,可以恰当地运用“负反馈”方法及时纠正;当学生找不到比较阅读的异同点时,可以运用“正反馈”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去比较。


        例如,我在2017年11月“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课例展示活动”中执教的《<赤壁><渔家傲>比较阅读》一课中,引导学生找到了以下几个“比较点”:
        (一)作者性别、朝代方面。
        杜牧是唐代男诗人,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这一个比较点看似肤浅,其实很重要。按照知人论世的观点,作者所处朝代不同,诗人性别、社会角色不同,他们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往往差别很大。杜牧是中晚唐诗人,当时牛李党争,弄得满朝人心恍惚。杜牧39岁时,被外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即《赤壁》一诗中的“赤壁”所在地)。外放的原因,杜牧自己认为是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后来杜牧又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可见,杜牧在《赤壁》一诗中表现出来的怀才不遇之感慨,是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的。学生既然找到了这一比较点,教师不妨稍作解释,以利于深度解读。而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然而南渡之后,李清照遭遇了丈夫病故、国破家亡、生活飘零的痛苦。她的文学成就和才华,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带给她许多压力和冷眼。甚至连陆游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也”。了解这一个背景,就容易深入理解《渔家傲》中的思想情感。
        (二)体裁方面。
        一首是诗,一首是词。《赤壁》所表现的是国家兴亡的感慨,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更恰当;而《渔家傲》表现的是诗人作为一个女子在战乱年代命运多舛的慨叹,“词”被称为“长短句”,形式上更加自由,用于表现个人情感,更为切合。
        (三)题材方面。
        《赤壁》是一首咏史诗,《渔家傲》是描写梦境的。
        (四)思想感情方面。
        《赤壁》和《渔家傲》都表达了对个人才华的自信,对命运的感慨,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作者的性别不同(上面已经说过,这两点很重要),他们的感悟是有所区别的。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人称“小杜”,他政治、军事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在读书之余,就专门研究过孙子兵法,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面对一件打捞起来的“折戟”,联想到自己近年来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华得不到重用,他触物感怀,不由心生感慨:给我一场“东风”,我也能像周瑜一般“雄姿英发”!
        李清照则是“千古第一才女”,她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天上宫阙下来的仙女,那里是多么奇幻、壮丽、美好,现在只是自然而然地“归帝所”去,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然而,这个从天上来的仙女,在人间却受到种种困难和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因此,对现实世界心灰意冷的词人,只好幻想乘着九万里风到海上仙山上去。在李清照看来,我有才华,却“谩有惊人句”,这是因为,在一个“才藻非女子事也”的男权社会,世俗不容我;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乱世不需我。
        古代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往往比较含蓄隐晦,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带来一定的障碍。在诗词教学中,需要反复品读,在比较中仔细分析,认真揣摩,深入挖掘,才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表现手法方面。
        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象征、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等。表现手法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学生能在这一方面进行比较,说明对诗歌的理解是有深度的。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出了《赤壁》和《渔家傲》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1.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构思巧妙。
        《赤壁》一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写眼前所见,是“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假设,为“虚”。《渔家傲》一词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是词人由眼前所见(海上漂泊时见到旋转的星空)而联想到天帝的居所,再想象梦境中“仿佛梦魂归帝所”,想象未来“蓬舟吹取三山去”。
        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形成鲜明反差。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提出了和很多人完全不同的观点:赤壁之战,如果没有东风,则曹操胜利,东吴失败,诗人的观点与史实形成鲜明的对比。“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两个东吴美女的命运来暗示曹操胜利后的骄纵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渔家傲》在构思上也用到对比,帝所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奈,天帝的殷勤与人间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反差。
        3.都引用了典故,增加诗歌的内涵,使语言更加精炼。
        《赤壁》引用了“赤壁之战”的典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之胜利属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渔家傲》中引用了《离骚》《庄子·逍遥游》和关于“三山”的神话传说,表现了李清照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对自由美好的神话世界的向往。
        六、结语:
        从这节课的课堂生成来看,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达到了对这两首诗词有深度的解读和和鉴赏。如果不是比较阅读,恐怕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
        以“深度学习”的理念来指导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可以达到对古诗词更有深度的解读。在课内教材和课外资源中选取合适的、具有可比性的诗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去寻找比较的“点”,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说明:本文是广州市南沙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初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
[2]周汝昌主编.宋词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
[3]周汝昌主编.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4]陈聪.初中语文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4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