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迟洪斌

发表时间:2020/5/6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期   作者:迟洪斌
[导读] 摘要:建筑行业进步较快,带动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黑龙江省东方市政建设开发集团公司  154002
        摘要:建筑行业进步较快,带动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逐渐得到重视。为了保障现场施工安全,必须提高对施工人员切身利益的保护。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践状况,对施工现场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借助BIM技术进行了现场问题的合理化处理。包括安全监控流程、施工现场布置、复杂建筑安全施工的处理等,力求达到安全交底、提前预防、完善管理流程等基本目的。
        关键词:BIM技术;安全管理;施工现场
        1.引言
        如何制定有效的施工程序,并且良好地把握现在的施工细节,对现在的施工配置进行优化,同时利用好人力资源,是当前施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BIM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架构可视化模型,它会直接影响到现在施工的前期准备状况以及管理效率,所以就必须要针对BIM技术在整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实现BIM技术的施工动态管理来加强项目管理。
        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筑业一直是高危产业,其安全事故发生率仅次于采矿业,高居第二位。虽然,国家近几年加大了对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在建筑业资质考评中也逐步提高安全生产所占的比重,但是在仍然有一些建筑公司安全意识淡薄、操作流程不规范,这也就导致了近几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仅2013年我国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事故85起,死亡(失踪)320人。我国每年的建筑施工事故并没有随着工艺技术的提升和安全意识的提高而发生太明显的变化。相反,像超重伤害等在近几年还出现增长的趋势。像高空坠落和坍塌都是因为现场维护不到位,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既造成了生命财产损失,又拖延了施工工期。保障工人的生产工作安全,是建筑施工过程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万万不能被边缘化、淡化的。
        2.1监控不到位,体系不完善
        监理单位在施工之前没有能够认真地对施工组织中关于安全预防措施、特殊部位安全施工措施进行审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不能及时的与施工方以及甲方进行沟通,在告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后也没有持续地跟进,安全隐患没有得到彻底地整改。在遇到施工方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时,亦没有采取强烈的措施,也没有向当地安全主管部门进行汇报。同时,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良好的监督体系,现场与办公室的管理脱节。安全员在现场发现安全问题后没有和安全总监或者安全组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在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能力的情况下仓促地进行整改,不能彻底的根除安全隐患。安全员在现场的例行检查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存在某些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旁站不及时的现象。监督和管理机制也不完善,没有一个有效的奖罚机制,导致监管人员懒散、工作积极性不高,起不到现场监督的作用。在发生安全事故时,采取“踢皮球”的方式,逃避安全责任。
        2.2场地狭小,协调困难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心的一些破旧的居民房、棚户区面临着大面积的翻新重建,在这些地方进行施工难免会遇见场地狭小,各专业交错进行,材料摆放不合理的情况,这就使得施工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增多。在狭小的空间里集中大量的工人、材料、机械设备,如果出现施工方式不科学,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加之近年来,建筑物日趋复杂化,给施工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的进行施工的时候,场地狭小,天气闷热,容易造成工人疲劳,使体能和注意力都严重的下降,埋下安全隐患。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施工班组进行交流合作。不同的施工队伍有着不同的安全教育文化背景,对安全的认知能力也不同,对安全管理事务往往存在着侥幸心理。安全班组的安全检查和公司的检查没有深度融合,依然存在着检查的时候紧,不检查就放松的情况。施工现场的设备质量也参差不齐,不同工人的使用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2.3建筑日趋复杂,安全教育没有及时跟进
        截止2014年5月,中国已建成高度超过300m的超高层25栋,高居世界第一,高度超过100m的摩天大楼更是接近3000座。在不断刷新建筑高度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施工现场的管理也日趋复杂。一线的建筑工人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的程度也不高,传统的安全施工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在超高层上面进行作业,必须结合现有新技术,进行安全再教育,以满足新背景下安全施工的需要。由于复杂建筑的体量大,施工队伍庞大,不同施工队伍之间的沟通协调时刻考验着现场施工人员。在立面以及平面施工复杂交叉的情况下,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才能保证安全施工。
        3.基于BIM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3.1安全交底,危险提前预防
        以往的安全交底,往往只是安全负责人对现场工作人员耳提面命,工人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一些危险地段施工应该注意的地方往往只是简单地口头描述,不能在现场工作人员的脑海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效果很差。结合BIM技术,可以将施工现场中的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进行标识,告知现场人员在此处施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将安全施工方式方法进行展示。通过现场的BIM工作室将危险源在模型上进行标记,安全员在现场指导施工时,可以上查看模型上对应现场的位置,查看现场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对现场的施工人员操作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把现场图片实时上传到平台服务器中,挂接在模型上和现场对应的位置,让项目管理人员能够不亲临现场就能实时把握施工进度,查看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
        3.2完善安全流程,危险实时把控
        安全检查要改变以往的沟通不顺畅,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安全员在现场进行例行检查开始就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安全组长或者安全总监发现后立即做出批示,安全员指导现场进行整改。在引入BIM技术后在施工现场建立一个平台,安全员、安全总监以及项目经理都可以依托这个平台对现场进行管控,并且能将流程中产生的表格数据等以文档的形式输出,形成工作记录。基于BIM平台的现场安全管理实现了操作流程的规范,每个人各司其职,没有疏漏。既可以依托检查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考核,亦能实现现场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能够摆脱以往沟通不顺畅,信息闭塞的情况,发现情况后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从管理层到施工现场实现有效地衔接,杜绝以往检查时突击整改,不检查时放松警惕的现象。
        3.3合理场地布置,营造安全施工环境
        现在的施工现场的场地布置往往是编制投标文件的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依据项目人员在工地多年的经验积累编制。在施工正式开始时是项目执行人员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物料的摆放,随着项目的进行,现在施工布置很有可能不能适应施工的需要而必须进行二次搬运,造成人力物力的资源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在使用BIM技术之后,可以在三维模式下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工序的要求,对施工现场的物料进行三维布置,从而减少二次搬运。
        结语:本文重点叙述了基于BIM对现在的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一些可行的措施,从提前预防、完善流程的角度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把控,防微杜渐。将传统的安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通过新技术的引领找到解决之道。在安全控制上既能节省人力物力,也能在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顺瑜.建筑工程中各方主体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J].建筑安全,2015,08:27-29.
        [2]郭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督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对策分析[J].建筑安全,2015,08:29-31.
        [3]李勇,管昌生.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与策略[J].工程管理学报,2012,04:17-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