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3/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作者:孙瑞秋
[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快节奏生活的普遍出现,使得人们尤其是上班族讲究“快”字,赶业绩、赶成果,所有事情都赶紧完成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快节奏生活的普遍出现,使得人们尤其是上班族讲究“快”字,赶业绩、赶成果,所有事情都赶紧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所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低下,在众多的疾病当中,胃病成为当代人民中的多发疾病。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是为胃病,而且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是研究治疗方法的重点。本文将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并结合这些分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原因,研究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消化内科 临床治疗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吃早餐,甚至一天不吃饭已经成为了上班族的生活常态。不止上班族,针对我国人民而言,人们平时大多会选择外出吃饭或者点外卖,不会选择自己在家做饭,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消化系统久而久之会出现异常状态。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十分漫长,而且病情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这不仅给患此病的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而且十分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质量。所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十分必要,从而找出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念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慢性胃炎,原本呈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的数量锐减,其功能也逐渐降低,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的出现。这种疾病并不难检查出来,通过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并且结合其病理,便可以诊断出这种疾病。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本就治疗过程十分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疾病的病变过程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如此,这种疾病的出现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于是,也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变,属于一种“半生理”的现象。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入手分析,并不是所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都会有症状出现,并且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比如说,一些患者没有症状,而还有一些患者根据患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对于有患病症状出现的患者来说,大多数会出现上腹隐痛、胃脘饱胀、消瘦乏力、食欲减退以及反胃酸等症状,也有少数患者出现贫血、舌炎、腹泻等症状,还有个别患者伴粘膜糜烂、上腹痛较明显,并出现出血的现象。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中、重度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发展为胃癌,给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
        1.根据萎缩程度进行分类
        (1)轻度萎缩
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并且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2)中度萎缩
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并且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3)重度萎缩
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并且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2.根据发病位置进行分类
在我国大多出现B型萎缩性胃炎,很少出现A型萎缩性胃炎。
(1)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出现在胃体部,呈弥漫性进行分布,血清壁细胞的抗体为阳性,血清胃泌素增多,胃酸和内因子分泌锐减或相对缺少,容易出现恶性贫血的症状,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2)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出现在胃窦部,呈多灶性进行分布,血清壁细胞的抗体为阴性,血清胃泌素一般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稍微减少,没有恶性贫血的症状出现,比较容易出现胃癌并发病,这是一种单纯性的萎缩性胃炎。
四.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进行探析
        1.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来说,大约有60%~90%的患者体内的胃黏膜中都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由此可见,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
根据分类中提到的A型萎缩性胃炎,虽然此类疾病在我国并不多见,但是这种疾病的地位已经在全球被证实。由于A型萎缩性胃炎容易出现恶性贫血的症状,而在恶性贫血的家庭成员中经化验PCA、IFA阳性率高,在这种情况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比较容易出现。于是,可以得出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
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来说,他们的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从而造成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反流入胃的现象,使得胃黏膜屏障的功能减弱,从而导致患者胃部出现炎症、糜烂、出血和黏膜上皮化生等病变。由此可见,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4.胃黏膜损伤因子的作用
胃黏膜损伤因子属于外源性的因素,比如患者长期食用粗糙或者刺激性的食物又或者长期食盐过多、酗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在这些不良作息的情况下,长期并且反复地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部出现炎症并且不易治愈,从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类疾病。由此可见,胃黏膜损伤因子的作用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分析
        1.消除幽门螺杆菌
由于大约有60%~90%的患者体内的胃黏膜中都可以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可以见得幽门螺杆菌是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在原有的在医学中常用的三类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一定剂量的替普瑞酮,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有效地治疗,并且降低原有的三类药物治疗带来的高复发后遗症。用这种方法消除患者体内的幽门螺杆菌从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使得患者的痛苦减轻,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得到保证,而且使得疾病的复发率降低,从根本上解决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影响。
        2.改善患者的胃酸
对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来说,他们长期饮食以及作息方式不当,导致胃粘膜损伤,胃部出现炎症。而应用弱酸联合胃蛋白酶合剂治疗方式,对患者胃部的胃酸进行改善,可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进行有效的改善。除此之外,五肽胃泌素还有利于胃液中的高分子糖蛋白以及再生防御因子进行形成以及再生,给肠胃黏膜的受损位置进行修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可以避免胃肠道黏膜流血的现象发生。
        六.结束语
从源头上解决慢性萎缩性胃炎十分不易,但是单纯的拖延治疗或者止痛也不是长久之计。在这种情况下,医疗团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对其概念以及分类研究讨论,试图研究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的方法。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黏膜损伤因子的作用、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以及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都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出现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在原有的在医学中常用的三类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一定剂量的替普瑞酮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消除以及应用弱酸联合胃蛋白酶合剂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的胃酸这两种治疗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针对疾病形成原因的治疗方法,相信将来会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根本上的解决,使得人们提升生活质量,也使得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孙莉,牛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94)
[2]孙佩玉.序贯疗法联合口腔洁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的近期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0)
[3]钱额莫胡.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消化内科临床治疗有效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4]刘俊杰,张红燕,张凤梅,刘艳玲.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消化内科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