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通过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方案的不断修改完善和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败、转作风等问题上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针对东北地区当前的党建形式,重构东北地区价值体系,抓住机遇突破发展短板,实现与党中央、全国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直至同步,甚至弯道超越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字:党的建设 党的领导 东北振兴
党的是十八大、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整体的国家形势都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和变化。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败、转作风等问题上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于东北地区如何突破发展短板,实现与党中央、全国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直至同步,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当前党治国治的形势与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3年十二届人大会议后,带领党中央领导集体披荆斩棘6年,经过6年时间的大力整顿和整体布局,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执政为民、依法治国的执政形象和理念。
“老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地域省份占据了中国国土面积的15.8%,2018年东北地区GDP总和占全国的比重仅为6.2%。2019年一季度,东北三省GDP总和为1.1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5.3%。针对当前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党治法治的形势,“十三五”的末期和即将到来的“十四五”都是东北突破发展短板,缩短地域差异甚至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二、重构东北价值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包含“中国梦”的实现,还有“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蓝图已经绘就,但是现实情况还需要按照纲领计划按部就班落实,各个地区都在摩拳擦掌、锐意进取,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老工业基地,具有深远的历史发展传统,但是落后就是落后,东北地区错过最佳发展机遇,地区综合实力早已远落后于长三角等地区。
面对这种现实情况。针对东北地区的短板突破和地区发展理想,可以高度概括为“4个重构”,即重构东北地区的政府形象,重构东北地区的政治生态环境,重构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重构东北地区的发展秩序。
重构东北地区的政府形象。重构东北地区政府和机关的形象首先要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做到与民同心,勠力同行。不论何时何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都是新时代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建设的重点,只有政府机关具有了公信力和民心,才能有真正的实现地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与发展。政府具有权力是国家政权和制度体系所决定的,但是有符合政治体系要求和具有合法地位并不代表具有公信力。重构东北地区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就是要东北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在仔细研读中央文件和落实党中央各项任务之余,还要灵活和切合实际的开展工作和制定落实方案,此外更要大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公务行政能力,一定要做到对上圆满完成任务,对下安抚民心,真正做到、做好良好政府公信形象。只有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才能进一步改善政府和群众居民的关系,安一方百姓,成一方事业。
重构东北地区的政治生态环境。重新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强调和着手进行的重点部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整治,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是短时间大力度的整治并不代表可以根除长时间浸润式的“官场文化”。尤其是欠发达和比较落后的地区的问题就更为明显和突出,打破利益集团的稳固链接和长期形成的“潜在规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越是落后和欠发达,一旦民智开启,群力群策的局面就越容易形成。如同纸包不住火,在上层高压态势之下,陈旧的官员体系和政治生态是不可能长久的,旧的事物和不再匹配现实存在的一定都会随历史和时间逐渐改变和退出历史舞台。新时代的新事物,比如网络,极大地打开了过去的资源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闭环系统,形成了新的模式,一味地走老路一定是走不通的。
重构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东北地区作为黑土地,首当其冲是国家粮食储备的地区之一。但东北地区的气候也决定了粮食的产量会极大地受到极端气候和冰雪天气的影响,所以和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都是有差距的。东北的农业只能说是有特色的,可以深加工,但是单纯的依靠农业发展带动全部的经济是不可能的,必须保生产的同时增效益,农业发展的同时更大力的发展高新科技和高效益产值事业。重构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不是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或者农业,而是要均衡发展。众所周知东北地区主要就是黑吉辽三个省份,三个省份绑在一起来看其实就是中国整体的缩影,由沿海地区,中间地带和内陆地区组成,由南往北,由沿海到内陆,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呈现南高北低,依次递减的大致趋势。那么如何打造整体合力,发挥各自优势,在弥补东北地区和全国差距之间,想办法弥补地区内的差异,拉低拉平地区经济差异,发挥各自效能,就需要以地区作为整体,重新考量产业布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重构东北地区的发展秩序。东北地区可以说是一直以来依赖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错过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人员外流的人口红利之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可以说是又粗放又落后。承认自身的落后和现状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反而一味地遮掩和矫饰才是自我认识不清和故步自封。单纯的关注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是不足够的,对于地区发展秩序的基础性重构和打造,同样也要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协同配合。发展秩序中不仅包括市场秩序,还包括社会秩序、人伦秩序、价值秩序等。秩序的合理合规,市场的良性生态,社会的公平安定,都是对东北地区的发展秩序的良好展望。在此之外,任何影响和破坏东北秩序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规范和追究。
三、结束语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其中,东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先一批发展工业的城市地区,经历了早期的辉煌和逐步的没落,重构地区发展模式和人文生态环境,也就是在重构地区内在价值体系,使自身发展真正符合现代化的实际。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治理方式、体制构成、运行方法、核心价值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方式、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也会是不一样的。面对当前东北地区的落后形势,反过来想未尝不是摆脱过去和避免现代化建设弊端和缺陷型错误的更有利时机,总结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汲取先进和科学的部分,避免体制差异造成的错误,提前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这都是后发展的东北地区突破自身发展短板,甚至弯道超越的有利优势。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 求是(1):5-9.
2.沈小璇.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 求实, 2013(s1).
3.韩强. 五大发展新理念与党的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1):79-81.
4.郭玥. 全面从严治党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J]. 理论与改革, 2015(3):46-49.
5.马西恒. 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对上海市民间组织党建实践的思考[J]. 政治学研究(1):24-38.
6.许耀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J]. 科学社会主义, 2004(5):9-10.
7.魏坤. 抓好党的建设 加快小康进程[J]. 市场经济研究, 1998(S1):58-59.
8.新华社.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J]. 四川党史, 2000(4):1-1.
9.陈国权, 麻秀荣, CHENGuo-quan, et al. 中国共产党建设和发展东北地区策略思想探析[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6):48-50.
10.黄豆豆. 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北地区“公开建党”研究(1947-1950)[D]. 哈尔滨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