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之心理激励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400期   作者:张亚杰
[导读]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 138000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教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可见,教育对象是存在不可回避的差异性的,本文在探析差异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初中化学“学困生”转化之心理激励的策略。
        一、差异性成因分析
        “学习困难”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教育家Kirk提出的,尽管对它的概念界定不完全相同,但普遍认为是在非原发性缺陷的情况下,由于社会、教育、生理、心理等原因造成的在某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学习中其学习一般甚至更差的现象。导致其成因是多维度的,本文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
        1.认知失衡
        当学生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进而产生一种紧张感。当学生的困惑得到解惑时紧张感消失,反之,逐渐加剧,进入知识缺陷与动机缺失的恶性循环。
        2.习得性无助
        学习动机的强度=价值*期望,期望等于零,动机就等于零。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不足以影响结果的改变时就会产生无助感。习得无助会使得学生消极厌学、认知能力受到限制、学习能力下降且极易产生不良情绪。
        3.抱负水平低
        心理学研究表明:抱负水平的高低与经验有关,但成功经验多于失败经验时其抱负水平高,反之,抱负水平低。尽管我们说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教师们更关注“尖子生”,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困生”,使其心理上的上进与现实受到的对待之间产生了矛盾,进而使其心理失衡,破罐子破摔。
        4.认知性缺陷
        认知因素包括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认知结构缺陷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浅层次水平,习得知识较为“僵化”,不能举一反三,往往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二、“学困生”转化之心理激励的策略
        教育就是要使人人获得收获,不能人为地将“学困生”排斥于教育大门之外,而要爱心育人,耐心施教,恒心帮扶,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其尽快跟上“学优生”的步伐。

转化策略很多,本文仅从心理学角度提出四个策略:
        1.及时答疑解惑
        教师要善于且用心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精讲,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教师要通过学生课内外的言语、神情、态度等来捕捉其细微变化,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惑,甚至是困惑,进而保持其认知平衡。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遇到疑惑时皱眉、挠头、情绪不高等,这些一旦逃过教师的“法眼”,教师就错失了一次教育转化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察言观色,及时答疑解惑,以保证学生认知平衡,进而不让其产生厌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等消极情绪和状态。
        2.积极的心理暗示+习得性勤奋训练
        教师要将积极的心理暗示法传授给学生,有自信,有付诸实际的努力,学习一定能迎头赶上,越是自暴自弃,越是饱尝失败的苦楚。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学习行为把“预言”得到“自验”。同时倡导学生开展“自我竞争”,把今天的“我”与昨天的“我”进行比较,实现“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强”,不怕进步小,就怕止步不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滴水可穿石,铁杵可磨针,只有靠后天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并不断提高自我效能。
        3.提高其动机水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卢梭也曾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道高明得多。”因此,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发现学生身上哪怕点滴正能量改变、微小进步都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通过此法不断帮助学生重获信心。同时,也可布置简单的学习任务,让其尝到“甜头”,进而有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只要我努力、我改变,我也可以学会,学得好,进而调动起附属内驱力,保持学习动机水平持续增长,唯有想学、乐学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4.帮助学生重建认知结构
        有的学生学不会,不是因为他听不懂,而是知识不成体系,知识点支离破碎,进而导致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弱,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知识体系就是一张网,需要不断填充,才能越来越密,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把知识体系构建成一幅幅图,确定主干,不断添枝加叶,让其越来越茂盛,所有图穿起来就是完成的一张知识网。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记重点,课后复习强化,完成本节的思维导图,坚持下来知识就不会杂乱无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会游刃有余。
        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学困生”,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想成为“学困生”,任何一个“学困生”都想成为学习的排头兵,因此,教师应该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帮助、引导、教育其回到良性发展轨道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学困生”转化是我们不容回避的教育课题,潜心研究,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我们将唤醒更多沉睡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曹洪明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唐新华 乡镇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教育转化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