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他,呵护他,影响他——心理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发表时间:2020/3/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6期   作者:王亚美
[导读] 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的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情感的 “普通感冒”。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同心实验学校 510000
        摘 要:抑郁是人类心理失调的最主要和最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情感的 “普通感冒”。联合国卫生组织研究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 5 位,仅次于冠心病。从娱乐圈的乔任梁到雪梨,抑郁症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显示:中学生的抑郁发生率在25.5%~44%之间,与西方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发生率在25%~40%之间相一致,说明抑郁是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而中学生因为身心发育和升学压力问题,一旦出现抑郁症症状,对学业及生活带来很多严重后果。本文将从案例出发,分析初中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策略。
        关键词:抑郁 心理问题 转化
        一、案例背景
        2018年,新学期伊始,我就发现班里有一个特别的孩子——小H,他在校期间经常睡觉不听讲,长期不交作业,精神和学习状态都较差,性格孤僻,老师和他沟通,也多以挑眉或点头来回应。12月份,我发现小H的胳膊上有十几处新旧不一的伤痕,脸上和手上还分别有四五处旧伤结痂被撕破的伤口。询问得知是他自己用刀划伤,并告诉我还曾用刀划伤自己的胸口和左腿。经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H自小学起就存在离家出走及自残行为,妈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加之父母长期和孩子分居两地,疏于关注孩子的成长,导致他与父母的感情非常淡薄,甚至非常抵触父母。2019年元旦放假前,小H状态极差,了解到他每晚凌晨三四点才睡着,连续的失眠问题,表白心仪女生被拒绝,外加父母生意失败,变卖房产等一系列打击,使他压力过大,异常焦虑,甚至产生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得知这些情况,我及时拨打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并在彭老师的指导下,对七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普测,这个测试中,发现小H的测试总分和敌对性因子得分较高,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就医确诊,经权威机构诊断,小H确诊为中度抑郁症,而且伴有伤人及自伤倾向。
        二、案例解决过程
        针对上述情况,我秉着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则,及时将相关情况汇报上级领导,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将小H作为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具体举措如下:
        首先,他有一定的危害自残性,为确保这个学生的人身安全,我暗中叮嘱他的组长,要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我反映。同时,安排了一个阳光向上的男生做他的同桌,暗示他的同桌要经常和他讲话交流,当他情绪暴躁时,要包容忍让,并监督他的课堂行为,发现有带刀自残行为时,及时制止并反映。


考虑到该生集体观念淡薄,在班级交往中过于孤僻,我鼓励他做我们班的课间操领队,并向班委说明他的情况,让班委在班级里营造支持他、关心他的氛围。其次,定期和小H的家长沟通联系,告知家长小H的在校表现,并说服家长晚上一定回家陪伴小H,并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后续情况恶化时,家长要第一时间送其去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再次,召开科任老师会议,说明小H的情况,降低对他的学业成绩要求,但要关注他的课堂表现,希望科任老师上课多鼓励他,特别是文科类老师更要让他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如若有异常情况,及时上报。最后,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由心理老师介入,定期为小H做心理辅导,每次辅导完后,我们会及时根据辅导情况,制定一些小策略。目前,在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以及安全中心的帮助指导下,在老师、同学的关心呵护下,小H的状态越来越好,领队工作也做的越来越棒,而且他积极配合治疗,定期辅导,按时吃药,情绪稳定,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还主动要求父母给他报辅导班,要励志考大学。
        三、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小H感情淡漠,极易暴躁,严重自我封闭,又长期缺乏关爱,最终形成心理问题。面对这类学生,很多老师会给他们贴上“冥顽不灵”、“油盐不进”的标签,却不知也许他们正在受抑郁症的困扰,所以在处理类似问题时,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变成一个研究者,带着研究的态度走近心理问题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查资料探究与这类学生沟通的技巧,要“慧爱”学生,对症下药。
        四、案例启示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进行。回顾和小H的沟通过程,一味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应先走近他,成为他的朋友,成为他的聆听者,让他感受到老师是真诚的,是可信的,并想办法让他融入集体生活,让他在集体中找到成就感,感受到班级同学是尊重他、理解他、支持他的。小H从刚开始谈话时的点头回应到后来主动找我谈话,为后续情绪的好转奠定了基础。当然,很多心理问题学生的根源在于家庭,在帮助小H的过程中,我在学校的支持下发动了他父母的力量,在他父母的积极配合下,小H才逐渐好转。
        参考文献
        [1]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
        [2]吕寿伟 从排斥到承认—教育共同体的伦理生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黄未 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危机干预一例[J].校园心理,2014,12,(1),57-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