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探索

发表时间:2020/2/25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   作者:高治萍
[导读] 同理心是指感知他人内心的能力,它包含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代入他人所感知和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自身。
淮师附小广弘城校区 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现今社会中,伴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改变,而对于现实中的需求,一个概念应运而生,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能力,从小培养十分必要。而同理心教育与小学德育中的许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同理心教育的概念植入小学德育中,可以改善小学德育的教学方式,进而有效增强小学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 同理心 小学教育
  同理心是指感知他人内心的能力,它包含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代入他人所感知和体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自身;其次,熟知和理解他人有这种感知和体验的原因;最后,能把自己对他人的感知和体验传达给对方。小学时期是儿童接受同理心教育,获得同理能力的黄金时期。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同理心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石。同理心强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尊重和理解他人,并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儿童阶段,积极引导同理心的形成,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基于上述诸多因素,在小学德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同理心,使孩子获得同理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在小学德育中开展同理心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帮助促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生这个年龄层次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基础是否良好对于其自身的成长道路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下的小学德育中,存在着种种问题:首先,部分德育理论并不符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有些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听话的学生,只是一味地约束行为,而不是培养学生们的品德观念;2.德育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这导致教师的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断层。其次,道德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目前,小学德育教学方法简单,仍然以灌输式、说服式教育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实践,只是被动接受,缺少道德信念的内在性、评价标准和自律意识,与经济时代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自信、自爱自律等主体意识不符。最后,德育环境过于封闭,缺乏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与沟通,这导致德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兴趣不高,同时,也导致德育内容缺乏实用性。
  在小学德育中引入同理心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同理心是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与生俱来却也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同理心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及综合素养形成、适应社会、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同理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快地融入社会,同时,可以提升学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同理心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因此,同理心教育可以增加道德教育的实用性,并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角,增加了趣味性,提升了德育的效果。
  其次,在同理心的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角。良好的同理心,以懂得尊重、善于倾听为前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感悟他人的内心情感变化,促使学生对“自我尊重、尊重他人”的理解。这种引导式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感悟,并进一步变感悟为行动。这种由内而外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效果和延续性。
  最后,同理心还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桥梁,是家庭德育产生效果的基础。家长和子女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培养同理心,感受对方的情绪与意愿,并能及时、合理地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对方,就可以在沟通中体会到彼此的理解与尊重,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进而营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了安全感和归宿感,懂得互爱与尊重,易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
  此外,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同理心教育,还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并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首先,在进行同理心教育时,教师有了同理心,就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事物,与孩子产生同样的感受和体验,就能找到孩子种种行为背后的真正缘由,有利于教师理解并接纳解孩子;孩子有了同理心,会变得更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同理心有助于提升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度。最后,同理心有助于教师正确地对孩子做出言语和行为上的积极回应:同理心能使教师聆听到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并对孩子内心世界中需要引导和纠正的地方提供建设性的帮助,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二、在小学德育中开展同理心教育的可行性
  同理心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本就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并且相辅相成。
  首先,同理心的概念本身,和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很多思想不谋而合。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小学德育和同理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也有着很高的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将同理心理念贯彻到小学德育进程中后,师生之间的沟通会更加顺畅,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更加和谐与健康,这都会使道德教育的效果更加深刻。
  其次,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加入同理心的教育,可以丰富小学德育的层次感和立体性。同理心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旧式德育摆脱形式化、制度化的僵硬形式,为德育增添活力。在德育观念中,还存在很多陈旧的观念,例如强调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不是以学生自身发展为主。而在同理心教育中,主角是学生而非老师,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在一系列活动与思考中培养同理心,这可以改善品德教育中落实效果差,只有教育形式没有教育成效的现象。同时,合理规划的同理心教育可以起到串联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效果,可以帮助学校德育更有效地连接学生与社会,为学生以后走出校园,适应社会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最后,道德教育也会为同理心教育添加更多优质内容。在师生,亲子沟通渠道畅通的前提下,道德教育会更加有效地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三观,与同理心教育相互促进。同时,道德教育会给同理心教育创造出的和谐氛围,增添实质性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准则,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形成正向反馈,维持住同理心教育带来的和谐氛围。
  三、开展同理心教育的方法探索
  在同理心教育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确立学生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发展学生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完善及培养健全人格当做德育的目的,坚持“人性本善”的观点,同理心教育不是改造人的思想,而是挖掘人的善的本质和潜能。在实践中,需要将理论落实到行动上,可以阶段性的分为以下几步:最开始,可以选择阅读小故事或者观看同理心方面的视频,并进行情景重现的方式,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同理心的意义;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锻炼学生运用同理心的能力;最后,任何一种能力的掌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理心也不是一次活动,一次班会就能掌握的,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并在之后的时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重复。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必然导致小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就对小学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道德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要在继承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积极融入新的德育理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同理心教育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新兴教育理念,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正触动不同文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方吉庭 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6,(33)。
  [2]王芹 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6-15。
  [3]夏晓燕 在吉林省Y县幼儿园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同理心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