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思考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6月总第170期   作者:于权
[导读] 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的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米架子小学 134211
  摘 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型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大多仅仅是浮于形式,缺乏其内在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思考 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对小组合作学习引发了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4—6人为宜。

如果是4人一小组,应该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假设性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了猜测、推断。
  3.发散型问题。在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之一。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项思维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中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3.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还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做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的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关文信 编著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中国人大出版社。
  [2]熊开明 编著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