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提高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   作者:李宁波 李振玉
[导读] 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261300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来评价或诊断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教学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构建上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真正能让学生产生触动的内容来进行讲解。
  课堂的构建主要有三个阶段:
  备课,上课和课后评价。备课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本中的知识备好,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合适的案例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设置好课堂上需要提问的问题和课下布置的作业等。
  在上课时,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边讲课,边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思路进行内容和进度的调节,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吃透学到的知识内容。
  在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多关注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课下补习。

 
  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二、讲、学、练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地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
  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
  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3.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
  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专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
  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用对学生的爱、关心和尊重来构建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课本为基础,以社会实际情况为案例辅助,积极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