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效果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作者:王玲
[导读] 探究程序化护理应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程序化护理应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7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接受介入溶栓治疗)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掷硬币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共38例,接受常规护理)和护理组(共39例,接受程序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以生存质量评分量表为标准进行评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t=7.316,P=0.000)。护理组出现静脉炎、下肢血肿、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挥症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常规组26.32%(x2=6.568,P=0.010)。结论:程序化护理应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护理优势更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下肢血肿、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介入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生存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且多发的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主要是下肢血液循环异常,静脉回流受阻碍引起的。该疾病病情危急,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下肢肿胀和疼痛感,严重影响下肢活动能力,需及时救治,否则可能导致患者下肢残疾[1]。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介入溶栓治疗开始广泛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并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尽管该治疗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影响预后效果。因此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保障预后效果,同时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程序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将护理内容程序化、规范化,提高护理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将该护理方式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中,探究其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时间段至我院就诊的7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接受介入溶栓治疗)作为研究对象,以掷硬币的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38例)和护理组(39例)。常规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8岁,平均(50.12±6.66)岁;平均病程(5.22±1.63)天。护理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67岁,平均(50.06±6.57)岁;平均病程(5.31±1.55)天。两组患者基本数据差异显示P>0.05,提示具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多项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护理内容如下:(1)护理评估。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情、体征、基础性疾病、用药情况以及常规检查结果,同时需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饮食习惯、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综合以上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患者提出疑问时需及时解答。(2)计划实施。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以及依从性。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给予患者精神层面的护理服务。(3)手术时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护理记录,术后将患者腿抬高,叮嘱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叮嘱患者术后短期内禁止大幅度动作,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以高蛋白、高纤维饮食为主,多饮食多是水果,防止便秘。
1.3观察指标
        (1)生存质量评估[2]。以生存质量评分量表(QOL)为标准进行评估,共包括精神、生理。社会和肢体功能四个项目,满分6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佳。(2)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患者静脉炎、下肢血肿、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挥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以x2检验,P<0.05象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对比[(x±s),分]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常规组患者中,3例出现静脉炎、3例出现下肢血肿、4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为26.32%。护理组中,护理组静脉炎和穿刺部位出血高1例,发生率为5.13%。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568,P=0.010)。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于患者腘、髂、股静脉,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下肢功能障碍、皮肤颜色改变、疼痛和肿胀等症状。随着病程延长,血管面积会逐渐扩大,临床症状会随之加重,对患者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因此需及时给予治疗。介入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最有效方式,溶栓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该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出血倾向,易引起下肢血肿、静脉炎等并发症。为改善这一问题治疗期间需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3]。
        本研究将程序化护理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下此类疾病患者护理中,并以常规护理作为参照,结果显示,护理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护理并发症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常规组26.32%(P<0.05)。程序化护理将复杂繁琐的护理内容进行改进优化、程序化,通过过程管理提升其护理质量。首先对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估,以评估结果作为参照制定护理计划,再实施计划。患者入院后需进行早期护理评估,从心理、生理等多方面评估,树立护理目标,明确护理内容和步骤,将介入溶栓下患者的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同时能调节患者情绪,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程序化护理应用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护理优势更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下肢血肿、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科重症监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1):169-170.
        [2].王升英, 初慧中, 于雁. 集束化护理在老年患者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观察[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2):263-265.
        [3].袁萍, 唐敏, 刘易君, 等.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脑出血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改善情绪中的临床作用[J]. 血栓与止血学, 2019, 25(1):126-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