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措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9月9期   作者:姜蕴姣
[导读] 探讨急救护理措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
姜蕴姣
(北京老年医院,急诊科;北京100095)
[摘要]目的 探讨急救护理措施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0例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40例,采用急救护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再梗塞率以及病死率、患者家属对急救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救到溶栓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院内再梗塞率5.00%、30d病死率2.50%均低于对照组的22.5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得到科学、高效的急救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获得满意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急救护理干预;常规急救护理;救治时间
 
    急性心肌梗塞是导致住院老年患者病死的主要危急重症之一,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突然中断或血液急剧减少,造成心肌细胞严重而持久缺血、坏死[1]。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急、病情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被列为急诊六大病种之一,在最短时间内及时急救治疗、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步骤[2]。通常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救过程中,采用高效、科学、严谨的护理方法,能够避免时间浪费,提高急救效果[3]。现本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例,采用急救护理干预,旨为急救护理方式的选择提供合理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0~84岁,平均(67.81±3.52)岁;发病时间30min~6h,平均(3.16±1.20)h;前壁18例,前间壁14例,高侧壁8例;观察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0~84岁,平均(68.02±3.49)岁;发病时间30min~6h,平均(3.21±1.18)h;前壁20例,前间壁15例,高侧壁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入组条件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经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急性心肌梗塞标准相符;(2)临床资料完整;(3)未存在严重器质性并发症。
排除标准:(1)伴严重器官衰竭、内分泌疾病者;(2)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无法参与研究者;(3)依从性差、配合度低下者;(4)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认知功能差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及时卧床休息,镇静止痛,持续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予以溶栓、介入等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及时接诊,通知主治医师,进行吸氧、疼痛护理,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有针对性的采用急救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急救护理干预。(1)院外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病史、表现、心电图诊断,立即施救。协助患者平躺休息,疏散人群,舌下含服硝酸甘油;5min症状不可缓解后可追加一次;给予吸氧,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止痛,稳定情绪;尽快送至医院救治。(2)病情监测。入院后第一时间病情评估,监测体征,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处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严格遵医嘱进行急救干预,以免发生意外。(3)院内急救。开通绿色通道,分诊护士将患者引导至抢救室,快速确诊,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以鼻塞法给氧,增加心肌血氧。建立静脉双通道,一通道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输注,输液泵控制滴速;一路输注扩血管药物,观察血压变化;发病6h内根据病情溶栓治疗,观察有无过敏反应。(4)一般急救护理。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床上肢体活动。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心脏负荷。尊重患者隐私,指导床上便器使用方法,避免便秘,排便时不可屏气或用力。观察患者情绪变化,耐心、主动的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发生原因,以行为、表情与言语给予患者积极心理暗示,稳定情绪。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包括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救到溶栓时间、进-出急诊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院内再梗塞率、30d病死率;(3)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满意率,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由家属匿名作答,发放80份,有效回收率100%;对急救时间、行为、沟通等内容进行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三个级别,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经(±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经百分比率(%)表示,采取2检验;等级数据的处理采用秩和Z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
 观察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救到溶栓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由于身体耐受力差、免疫力下降,以及合并多种基础病症,会进一步增加病情严重程度;加之急性心肌梗塞本身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早发现、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提倡早期溶栓治疗,且缺血心肌的及时再灌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效果。但溶栓治疗具有一定时间窗,此时要求患者在确诊后,获得科学、有效的急救干预措施,提供快速、有效的运转医疗服务,在最大限度上缩短救治时间,防止病情恶化[5]。
我院结合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特点、病情危重程度以及医院医疗水平,总结一套合理、科学的急救护理干预,旨为提高急救护理效果。与常规急救护理的不同,急救护理干预具备主动性、积极性,将挽救患者生命作为医疗复苏的第一目的,及时进行院前急救,在最大程度上缩短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快速及时处理,降低院内病死率[6]。入院后对患者快速确诊,充分发挥医疗服务目的,积极医护服务,对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治疗护理,以此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治愈率[7]。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急救到溶栓时间、进-出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院内再梗塞率5.00%、30d病死率2.50%均低于对照组的22.50%、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急救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应用,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降低院内再梗塞率及病死率。原因在于急救护理干预以专业化、严谨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以此能相应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此外观察组患者家属急救满意率95.00%均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提示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家属的急救满意度,原因在于急救护理干预的应用,要求医护人员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同时医护人员需具备高度的急救意识及综合素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保障护理急救护理的预见性,以专业、扎实的医疗护理服务获得家属的肯定,以此达到满意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得到科学、高效的急救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家属满意度,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栗林然.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2):1493-1494.
[2]王静.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3.
[3]段秋燕,王琴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的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4):52-55.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吴琪,吴敏娟,冯国和,等.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5):4334-4337.
[6]刘慧.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6):271-273.
[7]高维玲,杨明秀.改进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3):488-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