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新经纬景观营造有限公司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以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高铁沿线绿地规划为例,结合巢湖的自然地理条件,整合高铁沿线的原有绿化、地形现状及现有构筑物情况,确立了此设计紧紧围绕“金巢绿廊”的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列合理化的改造建议,明确了以景观优美、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提出“一个廊道、两个系统、三大段落、四个斑块”的总体布局形式,构建出满足防护、生态要求,半山半水伴城行的生态廊道。
关键词:巢湖经济开发区;高铁沿线;环境整治
1.合巢经济开发区高铁沿线区位背景分析
1.1场地周边分析
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为合肥市四大开发区之一,位于巢湖市区东北部,是省会经济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区之一。2012年版总规划确定了合巢经济开发区发展方向为沿半汤大道两侧纵深发展。高铁(合巢经开区段)南起半汤溪河,北至岠嶂山,经过高铁站片区,半汤综合城区,半汤国际温泉度假区三个区域。
1.2场地现状分析
本案南起半汤溪河,北至岠嶂山隧道口,两侧控制50米,全长7145米,总面积约为86.4万平方米。高铁岠嶂山体段以隧道为主,山体自然优美,暂不纳入本案提升范围。现场地势北高南低。用地内地表附属物主要为高铁高架,高铁站与加油站等。目前,京福线已开通运行,商合杭线正在建设中。高铁以高架为主,高约为20米,高架下用地宽度60-140米不等。基地现状多为空地与荒地,局部有苗圃及杂树林。
2.问题与策略
2.1场地面临的问题
(1)如何解决高铁作为地标性构筑物“看”与“被看”,协调好高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2)如何解决高铁的噪音干扰与人群安全使用的关系?
(3)如何在满足防护、生态等要求的前提下,提升景观品质,增加社会、历史文化效益?
2.2解决策略
(1)城铁一体:承认高铁构筑物的强势地位,并将高架下空间纳入一并考虑,围绕它建立一个以绿为主的生态绿廊,从而串联起合巢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系统,与旗鼓山、岠嶂山、半汤湖共同形成山、水、城相互渗透的空间模式。
(2)文化融入:挖掘当地人文资源融入绿带,尤其与城市重要道路交叉口,充分展示地域特色。
(3)体验结合游憩:充分利用基地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降低噪音干扰,植入游憩系统,吸引周边人群介入使用。
3.整体构思与总体布局
总概念:金巢绿廊添新境,半山半水伴城行。高铁强势介入城市,绿廊依附于高铁形成的线性空间,通过生态绿地建设、游憩系统植入、“巢”文化融入等策略,消解高铁对城市的负面干扰,从而与城市、山、水格局相互渗透融合,最终进化成“金巢绿廊”城市新地标。
总体布局:一个廊道、两个系统、三大段落、四个斑块。一个廊道:高铁绿廊。两个系统:植物与生态系统、慢行游憩系统。三大段落:伴水段(湿地景观)、伴城段(地域文化、海绵城市)、伴山段(山林季相)。四个斑块:生活生态绿地、“巢”文化绿地、通勤绿地、高速入口绿地。
3.1三大段落
3.1.1伴水段:湿地景观营造(金水)
段落南起半汤溪河,南至亚父路,全长约3000多米,总面积为19万平方米。现状池塘水系密布,但互相之间没有明显联系,设计通过将现状原生水系统串联连通,令水系成为贯穿整个基地的“金水”。种植设计兼具观赏游憩和高铁降噪的功能,采用密林和组团式结合的种植方式。
3.1.2伴城段:有巢氏文化展示(金巢)
段落南起亚父路,北至玉泉路,周边为居住用地和商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现状为大量苗圃,还有大量的居住楼盘正在新建中。全长约2000多米,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包括50米绿带和两个斑块绿地,设计以“有巢氏”文化为主题,强化历史文化的表达。
50米绿带:背景林采用交错的排列方式以及选用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复合式混交林,沿路散点式的种植,以达到最佳降噪效果。中间段配置卵石和水生植物,形成城市生态草沟。色叶品种的运用更能体现植物季相变化,烘托城市氛围。
3.1.3伴山段:山林季相显现(金山)
段落南起玉泉路,北至岠嶂山隧道口,周边为工业用地和山体,全长约2000多米,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包括50米绿带和两个斑块绿地,设计以金色叶乔木为特色,达到漫山金色,层林尽染的艺术效果。50米绿带:场地以山体为主,绿化以金色叶乔木为特色,烘托“金山”主题。
3.2四个斑块绿地
3.2.1生活、生态绿地
斑块绿地A:生活、生态绿地: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带。该斑块绿地既需要考虑服务周边用地使用人群,还需要兼顾高铁的绿化隔离带功能,离高铁处种植防护林带,形成城市绿廊,有效降低高体噪音污染。入口节点处绿地布置景石花镜,组成层次丰富,亮点鲜明的入口景观。设计充分关注城市居民的行为和需求模式,打造集生态防护功能,居住区配套服务,雨水花园三大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绿地。
3.2.2巢文化绿地
斑块绿地B:巢文化绿地:城市形象展示功能的景观节点。本区域位于现有高速出入口附近,是城市展示的一个景观节点。我们把对巢文化符号的理解巧妙地融入整个设计中,提炼“巢”文化与“巢”元素,演变成金巢雕塑和巢穴构架,展示了经开区的经济、文化、人文、历史风貌。树种选择以梧桐类为特色,表达“筑巢引凤”的愿景。
3.2.3通勤绿地
斑块绿地C:设计顺势而为,引流蓄水。结合休憩慢行系统、景观防护林,构筑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生态海绵型城市通勤绿地。
3.2.4高速入口绿地
斑块绿地D:该绿地位于高速匝道口,设计融入“半山半水伴城”的设计理念,梳理水岸线,协调植物的总体配植布局,打造亲切宜人的出入口空间绿地,展现区域的自然风貌。
4.专项设计
4.1高架与城市主道路交叉口设计
高架与主道路交叉口作为视觉焦点,是景观处理的重要节点。绿化手法:高架柱体上增加常春藤、地锦等绿色攀援植物,浓浓的绿荫把生硬的人工痕迹罩在了绿意盎然中。以自然生态的绿化手法处理下层公共空间,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乔灌草结合,形成绿色生态的开放式绿地。处理手法。景观化手法:在交叉口上增加景观节点,设置融合巢文化的景墙,成为特色鲜明的立面景观。抽象的的巢体包裹着柱体,渲染夜景气氛。
4.2种植设计
沿线景观绿带树种选择,以常绿树种为骨架(保持常绿与落叶比在6:4以上),金色叶树种为基调,与“金巢绿城”的主题相互呼应。重要节点三季彩色,四季常绿。优先选择乡土品种,当地适生植物品种,强调物种多样性。高铁绿化的植物配置注重展现自然美景,强调植物景观特征,配置注意整体效果,做到主题突出,层次清楚,具有特色。优先选用降噪效果大的品种如针叶树种,常绿阔叶树种等,运用交错排列的丰富栽植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隔声特性,建设降噪绿地。考虑到高铁运行安全性,植物品种不考虑蜜源类植物及鸟嗜植物,以免形成高铁安全隐患。
5.结语
总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铁沿线的环境越来越备受重视。本研究充分挖掘了合肥巢湖的自然资源特点及有巢氏文化特色,构建了三段落、四斑块的景观格局,在生态绿地建设上体现了本土植物品种特色,融入了地域文化,消解了高铁对城市的负面干扰,与城市、山、水格局相互渗透融合。希望成为高铁沿线景观建设的一种参考,能够对沿线景观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兆民,李洪.“京九”铁路绿色长廊北京大兴段绿化模式及结构配置[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3).
[2]周诗广,余雷.我国铁路绿色通道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J].铁道经济研究,2013(05).
[3]王玉娟,杨山,秦雪婷.基于人居环境需求感知的居民分类及其影响因素——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