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在预防骨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评价

发表时间:2020/1/2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0月19期   作者:张兰
[导读]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全面展开,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是每一位护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张兰
  (榆林市第一医院;陕西榆林 718000)
  摘要: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全面展开,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是每一位护理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目标。在护理工作管理过程中护理质量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评价中客观、敏感、科学的质量指标是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保障,同时能够对护理工作起到指导与帮助的作用,护理工作者依此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护理工作进行改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基本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和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前者主要是对基础护理质量的评价,而后者是用来评价专科护理质量,主要包括单病种的护理质量。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在预防骨科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专科护理质量指标;预防骨科深静脉血栓;应用评价
  前言: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据文献报告,国内患者的DVT发生率在46%-60%,DVT的形成不仅会引起脑梗死、肺栓塞等临床急症,甚至会造成患者的死亡,尽早对高风险的人群采取预防措施预防DVT的发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多篇文献报告DVT防重于治,只有在早期进行干预才能有效预防VTE的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有效降低及减少骨科患者DVT的发生率是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表明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患者结局,制定静脉血栓防治的流程,对入院的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实施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取得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至2017年9月我科共收治患者1142例,手术1025例,高风险患者820例(占71.8%)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年我科共收治患者1281例;手术1128例,高风险患者902例(占70.4%)作为观察组。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例数)、高风险患者的例数、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1.2.2观察组运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监测进行管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2.1成立质量监测团队
  由护士长、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各1名、责任组长2名、N1至N4级护士各1名组成专科质量指标监测团队,科主任担任辅导员。
  1.2.2.2专科质量指标计算方法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周期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例数÷同期高风险总例数*100%。
  1.2.2.3培训
  对全科医务人员通过业务学习、晨会、交接班时间、科室微信群等多种方式进行DVT相关理论及预防知识培训。包括DVT质控标准、DVT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的讲座和指导;评分表的准确使用;物理预防的相关流程等。
  1.2.2.4设计专科质量指标监测登记表
  登记表的内容包括:登记时间、患者信息(床号、姓名、住院号)、指标(Autar评分高风险患者例数、发生深静脉血栓例数)、登记人签名。
  1.2.2.5做好评估
  用《Autar深静脉血栓评分表》对病人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筛选出高风险患者并进行登记。评估时机:入院时、病情发生变化时、术后。
  1.2.2.6进行专科质量指标监测
  对本科深静脉血栓所有高风险的患者纳入专科质量指标监测的范围,每天登记,每月统计,每季度分析。
  1.2.2.7健康宣教措施
  向患者和家属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进行深静脉血栓的宣教工作,具体:①制作预防深静脉血栓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单放于病区显眼位置供患者和家属阅读。②制作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健康指导视频滚动播放。③制作图文并茂的健康宣教册子供患者阅览。④制作健康教育落实单,护士执行后签字。⑤督促患者戒烟,控制三高症等基础疾病。护士长、责任组长和科室健康教育联络员抽查护士的落实情况。⑥药物预防,据文献报告,合理的药物预防DVT使髋关节术后DVT的发病率降至2.1%-12.5%,通过对患者进行筛查,评分达到中危及以上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药物预防,在整个过程中物理预防联合药物预防,在使用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通过联合预防和仔细观察临床观察,进一步的控制DVT的发生率。
  1.2.2.8质量控制
  将护理质量指标统计结果与阈值进行比较,每月进行汇总,每季度进行总结分析,质量达标则继续保持原有措施,对不达标的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关键因素,针对性进行改进,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
  差(±s)表示,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c2检验,以P<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实施前后,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血栓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见表1、表2。实施前后我科患者术后高风险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700,P=0.006)。严重并发症(肺栓塞)实施前后有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2=2.197,P=0.138),实施后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有效减低(P<0.05)。
  
  3讨论
  患者入院后使用下肢垫抬高患肢30cm,术后亦是如此,避免在腘窝处或小腿下段单独垫软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同时注意下肢的保暖,促进血液循环,每班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感觉运动,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同时避免在下肢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避免血液粘稠高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深静脉血栓管理纳入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对患者进行有效管理和落实预防措施,不但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还提升了护理服务内涵。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向前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后能降低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并发症(肺栓塞)实施前后虽然无明显统计学差(c2=2.197,P=0.138),但是在实施专科护理后严重并发症无一例发生。
  综上所述,运用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对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进行管理,以有效降低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会,赵振英,王兆娜,等.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725-4727.
  [2] 黄颖,薛柏余,于雪.压力抗栓泵辅助预防老年病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6):1450-1451.
  [3] 黄天雯,肖萍,陈晓玲,等.骨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2(15):8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